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戲本包括元明清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樂部據小說名著改編的連臺本戲,以及樂部所編“月令承應戲”、“節令承應戲”、“承應宴戲”、“承應開場戲”、“承應壽戲”、“承應大戲”、“承應燈戲”等。
最早的戲本是順治年間教坊司時期遺留下來的,絕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時期及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升平署時期抄寫的。其演出形式是昆腔和弋腔。昆弋戲本之外,還有一部分“亂彈”戲本和“梆子腔”戲本,這些戲是泛指昆弋以外的“時劇”、“吹腔”、“梆子腔”和“西皮二黃”等腔,又稱為“侉腔”。
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戲本包括元明清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樂部據小說名著改編的連臺本戲,以及樂部所編“月令承應戲”、“節令承應戲”、“承應宴戲”、“承應開場戲”、“承應壽戲”、“承應大戲”、“承應燈戲”等。
最早的戲本是順治年間教坊司時期遺留下來的,絕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時期及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升平署時期抄寫的。其演出形式是昆腔和弋腔。昆弋戲本之外,還有一部分“亂彈”戲本和“梆子腔”戲本,這些戲是泛指昆弋以外的“時劇”、“吹腔”、“梆子腔”和“西皮二黃”等腔,又稱為“侉腔”。
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戲本包括元明清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樂部據小說名著改編的連臺本戲,以及樂部所編“月令承應戲”、“節令承應戲”、“承應宴戲”、“承應開場戲”、“承應壽戲”、“承應大戲”、“承應燈戲”等。
最早的戲本是順治年間教坊司時期遺留下來的,絕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時期及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升平署時期抄寫的。其演出形式是昆腔和弋腔。昆弋戲本之外,還有一部分“亂彈”戲本和“梆子腔”戲本,這些戲是泛指昆弋以外的“時劇”、“吹腔”、“梆子腔”和“西皮二黃”等腔,又稱為“侉腔”。
每出戲有6種用途的本子:即恭楷精寫、專供帝后閱看的“安殿本”,專供排演人員使用的“總本”,記錄戲中某角色單詞的“單頭本”,記錄戲中角色歌唱、唱詞、音符和節奏等的“曲譜”,記錄戲中人物身段、武打等表演提示和舞臺調度等的“排場”、“串頭”,記錄演出角色出場順序等的“提綱”,后者專供舞臺監督等人員使用。
這些戲本反映了清代300年間民間和宮中戲曲舞臺上陸續演過的戲目,是一份比較全面系統的清代戲曲演出史料。
論文名稱 | 作者 | 發表處 | 時間 |
---|---|---|---|
《談清代內府的銅活字印書》 | 翁連溪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3年3期 |
《〈西京雜記〉中的漢代科技史料》 | 韓晉芳,羅見今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3年3期 |
《〈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1輯)后記》 | 朱家溍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3年1期 |
《〈嘉興藏〉與明清之際歷史研究》 | 李學勤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3年1期 |
《故宮藏抄本書選介》(一) | 陳芳 | 《紫禁城》 | 2002年9月 |
《觀海堂藏書與日本漢文典籍的回傳》 | 《紫禁城》 | 2002年9月 | |
《乾隆御筆寫經兩種》 | 李衛東 | 《紫禁城》 | 2002年4期 |
《故宮藏抄本書選介》(二) | 顧書 | 《紫禁城》 | 2002年4期 |
《嘉慶殿本〈大清會典圖〉——稀見的古籍裝幀及版刻形式》 | 翁連溪 | 《紫禁城》 | 2002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