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刻書跋前集》】
《古刻書跋前集》,不分卷。日本近藤守重、栗原信充輯,日本仁孝文政已卯(日本仁孝天皇文政二年,1819年)刻本。每半頁行、字數不等,白口,四周單欄,無界行。版框21.2cm×15cm。1冊1函。
扉頁貼有楊守敬小像,卷端鈐“楊守敬印”、“星吾海外訪得秘笈”等印記,為楊氏觀海堂舊藏。
書前有栗原信充的《古刻書跋附言〉,大意為二人雅好古刻本,凡觸目者或影抄或購求,日久積多,偶查閱其刊刻時間,前后翻檢甚勞,因此抄出題跋以便于批閱考索。又慮及書跋可以為古刻之左券,拙手傳寫必有謬誤,進而刻此書以示同好。
是編所錄題跋依次為:貞應二年(日本后堀河天皇年號,1223年)《大般若經》,嘉禎二年(日本四條天皇年號,1236年)《阿彌陀經》、《普門品》,嘉禎三年(1237年)《金剛壽命陀羅尼經》,弘安二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年號,1279年)《大日經疏》,某年《法華經三大部》,弘安十年(1287年)《傳法正宗記》,正安四年(日本后二條天皇年號,1302年)《御請來目錄》、《觀無量壽經》,正和二年(日本花園天皇年號,1313年)《虛堂新添》,正中元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年號,1324年)《詩人玉屑》,嘉歷三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年號,1328年)《圜悟錄》,嘉歷四年(1329年)《臨濟錄》,歷應二年(日本光明天皇年號,1339年)《首楞嚴義疏注經》,歷應四年(1341年)《圜悟錄》,貞和二年(日本光明、崇光天皇年號,1346年)《云臥紀談》,貞和三年(1347年)《雪峰外集》,貞和四年(1348年)《景德傳燈錄》,共計18種。書前注“前集”,說明編者有再續之意,但不知是否續成。僅從前集看,跋語短則10余字,長也不過百余,篇幅雖不多,卻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資料書。
編者既是收藏家,又是文獻目錄學家,故所據藏本古老精善,且編纂方式注重傳遞原刻風貌。各篇跋語字體風格不一,或大或小,楷體為主,兼雜行草。正文首頁題名旁有“原版選擇集”字樣,系依原版手摹上版,相當于早期的“書影”,兼有法書之神韻,足供細細觀覽。跋語內容涉及版刻的起止時間、版刻過程、原委、藏版地點、捐資人及校印過程。所收藏本最早的刻于日本后堀河天皇貞應二年,最晚的鐫于崇光天皇貞和四年,時間跨度百余年,對應于中歷為南宋至元代,西歷為1223-1348年,均屬早期日刻漢籍的珍貴資料。
所錄18種文獻的內容,除詩話總集《詩人玉屑》外,其余均為佛教書籍,包括常用的重要佛典、佛僧語錄和求法目錄,反映出唐、宋時期日本全方位接受中國文化的歷史信息,可證中國佛典對日本佛教創宗立派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國佛教日本化的進程中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1932年何澄一編《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著錄。近藤守重(1771—1829年),字重藏,號正齋,又號升天真人。日本著名目錄學家。7歲通《四書》、《五經》,博學多才,17歲創辦私塾白山義學。曾在幕府任書物奉行,管理紅葉山文庫10余年。著有《安南紀略稿》、《右文故事》等,后者在日本目錄學領域有很大影響。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楊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初習商,后潛心于歷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學,善書法,其書初學歐陽詢,后致力于顏真卿、蘇軾書風的研習,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館隨員身份赴日本,攜古碑帖達萬余種,與日本書法家交流研習,因而對日本書壇產生很大影響。歸國后,任兩湖書院地理教習及勤政學堂總教長。著有《日本訪書志》、《書學邇言》、《晦明軒稿》等書多種,尤以歷史地理和版本目錄學成就為著。楊守敬的藏書樓之一。光緒年間,楊氏作為何如璋、黎庶昌的隨員駐日期間,廣收博采東傳漢籍,得書數萬卷,其中有不少唐、宋、元古抄本和不見于各家著錄的宋、元舊版醫書等。歸國后,先貯于黃州“鄰蘇園”,15年后,又移藏至武昌菊灣“觀海堂藏書樓”。1915年楊氏卒后,其親屬將藏書售予當時的政府。1918年,梁啟超籌辦松坡圖書館,楊氏遺藏中的一半撥付該館,另一部分貯于中南海集靈囿,后者于1926年撥交故宮博物院,此批書中的大部分后又南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932年,何澄一編《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著錄書籍3,100部,已非楊氏遺藏的全部。 古代稱契約為券,用竹做成,分為左右兩片,立約者各持一片,左券由債權人收執,常用作索償的憑證。后亦用以比喻充分的把握。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總集。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六百卷。唐玄奘譯?!鞍闳舨_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般若部是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占全經的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的四分之三。書中分別記述佛陀說法的16次集會,稱為十六會,每會之記述相當于一部獨立的經典,記述該會的情況和說法內容。其核心內容是闡述諸法性空的般若學說,所述性空無相的理論實際上是各種大乘佛教學說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義,因而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經錄家列在大乘經典之首。“凈土三部經”之一。全稱為《佛說阿彌陀經》,亦稱《小無量壽經》、《小經》。一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其篇幅很短,約2,000字。主要描述西方極樂國土的殊勝美妙以及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更提出了一條極為簡單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因而此經被廣為傳誦,現已成為佛教徒朝暮課誦時必誦的主要經典之一。《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經》等?!斗ㄈA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于佛道也,故名普門品。陀羅尼密典。一卷。唐不空譯。系《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之略本。《大日經》為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經,又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毗盧遮那經》等。七卷。唐一行請善無畏等譯出?!芭R遮那”是“日”的梵音,“大毗盧遮那”即“大日”。全書共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是本經,后一卷五品是供養法,前后本不同部,后合為一經。此后,一行又請善無畏為唐玄宗講說本經,一行在其基礎上撰輯成《大日經疏》二十卷。異本有《義記》(十卷),《義疏》、《記釋》(十四卷)等,大概是由于一行的草本未及修改整理,題目亦未完全確定,致使后來出現不同卷、題的各種本子?;蛟迫毡竞敕〝y回本國第十四卷、二十卷兩本,均題為《疏》。另據日本僧家言,現今存世者唯二本。二十卷本為日本弘法攜回本國者,稱為《大日經疏》,在東密流行的即為二十卷本,日本東密學者稱為本疏或謂之大疏;十四卷本為日本慈覺攜回本國者,稱為《大日經義釋》。此二本大同小異。《法華經三大部》是天臺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系《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經》三經之合稱?!稛o量義經》即《佛說無量義經》,一卷,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妙法蓮華經》簡稱《妙法華經》、《法華經》,八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潔白美麗;《觀普賢經》全稱《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南朝宋曇摩密多譯。后者因承《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后而作,故被認為是《法華經》的結經。佛教禪宗史書。簡稱《正宗記》,九卷。北宋藤州東山沙門契嵩編修。此書是在《傳燈》》、《廣燈》之后,《續燈》、《聯燈》、《普燈》之前出現的又一部有影響的禪宗譜系類著作,但其體裁是傳記體而不是燈錄體(按人物傳承世系編排,以記錄人物言語為主)。根據作者的標署,書中所記上始釋迦牟尼,下至大鑒(即慧能)第十二世(包括禪師及“其所出法嗣”)。一些傳末的“評曰” 解釋作者為何這樣記述以及評論與之有關的人和事,體現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求法目錄。日本弘法大師空海編。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從唐回日本時呈獻給天皇。內容有六,前三種為請來之經律論疏章傳記:一為新譯等經142部,二百四十七卷(其中118部,一百五十卷為不空譯;24部,九十七卷為本邦未傳);二為梵字真言贊等42部,四十四卷;三為論疏章等32部,一百七十卷,三種總計216部,四百六十一卷;四為佛、菩薩、金剛、天等像,法曼陀羅、三昧耶曼陀羅并傳法阿阇梨等影,共10鋪;五為道具,共9種;六為阿阇梨付囑物,共13種(內8種金剛智所付,5種慧果所付)。“凈土三部經”之一。全稱《佛說觀無量壽經》,亦名《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一卷。西域僧人畺良耶舍譯。是經因阿闍世王欲害其父,并幽其母,其母厭棄婆娑惡世,愿生無憂惱處,釋迦牟尼佛即為其母韋提希說西方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并授以往生凈土的條件和十六種觀法,觀成即得往生。此為修凈土者不可不觀、不可不讀之經。佛僧語錄。系《虛堂智愚禪師語錄》(或稱《虛堂和尚語錄》、《虛堂禪師語錄》、《虛堂錄》、《虛堂語錄》等)之后錄?!短撎谜Z錄》集錄禪宗支派臨濟宗楊歧派虛堂智愚之法語、偈頌和詩文,凡十卷,為臨濟宗之重要語錄。前七卷系其在世時,其門人所刊行;后三卷則為宋妙源續錄;其后人又新添數紙于后錄之尾,此部分謂之“新添”。詩話總集。通行本為二十卷,唯日本寬永十六年(1639年)刻本為二十一卷。南宋魏慶之編撰。繼《苕溪漁隱叢話》之后而作,主要輯錄南宋諸家論詩的短札和談片,教授學詩者由淺入深、由法度到變化的門徑和創作的規范。前十一卷系總論性質,有詩理、詩辨、詩法、詩體、詩評、命意、詩病等門目,分別論述詩學原理、各種表現技巧和學詩門徑;以后各卷則以人以時為序品評歷代詩人的詩作。全書提供了中國詩歌發展和詩歌體裁等知識,還保存了許多重要史料。佛僧語錄。即《圜悟佛果禪師語錄》,或稱《佛果圜悟禪師語錄》、《圜悟語錄》,二十卷。宋克勤撰,虎丘紹隆等編??饲冢?063—1135年),俗姓駱,字無著,號佛果,賜名圜悟,又作圓悟,因而此書又稱《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等??饲?,彭州人。宋代臨濟宗楊歧派禪師,嗣法于五祖山法眼禪師,長住成都昭覺寺。此書編于其入寂之前二年,系搜集其一生之上堂、小參、普說、法語、拈古、頌古、偈頌、真贊、雜著、佛事等各類語錄。由本書可知宋代臨濟之宗風及禪師之造詣、事歷。佛僧語錄。全名為《鎮州臨濟惠照禪師語錄》,又作《臨濟義玄禪師語錄》,一卷。唐代三圣惠然編集。為臨濟宗之祖師爺臨濟義玄法語之記錄,內容分為語錄(四喝、四賓主、三玄三要、四料簡等)、勘辨(歷參諸方商量之語要)、行錄(行狀及記傳)等三部,被臨濟宗奉為最重要的語錄。較著名者為“四料簡”,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等。本書系臨濟示寂254年之后,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福州鼓山圓覺宗演重刻,即今所流行本。此重刻本與此前之本錄內容是否相同則乏資料可證。《首楞嚴義疏注經》,二十卷。宋釋子璿撰。作者分釋《楞嚴經》于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后;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意。雜記類佛教典籍。又作《感山云臥紀談》、《云臥紀譚》,二卷。南宋曉瑩撰。本書根據作者所見所聞編錄了宋代(主要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公卿宿衲在叢林的瑣言逸跡共76則,其體裁介于雜記與語錄之間。每則言跡均于目錄中設有標題,而正文的編次不別時間和事情性質。此書撰于作者晚年,由于作者平生好吟詠善詩頌,其時造詣尤見深沉,因此書中所錄宋代散逸的叢林詩詞偈頌也特別多,形成本書一大特色,反映出宋代禪宗名僧的文學素質。卷下的“永道抗辯”條則是研究佛道關系史的資料。佛僧語錄。即《雪峰空和尚外集》,一名《東山外集》。一卷。宋雪峰慧空(1096—1158年)撰。中國無此書刻本。日本貞和三年(1347年)刻本似為最早刻本,此外還有貞和五年(1349年)刻本。佛教禪宗史書。又稱《佛祖同參集》,簡稱《傳燈錄》。三十卷。北宋道原編?!盁翡洝笔前瓷说膫鞒惺老稻幣诺?、以記錄僧人言語為主的文體,本書即禪宗第一部以“燈錄”命名的燈錄體著作。禪宗把禪法的傳承比喻為燈火相續,因而把記載禪法傳承歷史的典籍名為“傳燈錄”,又因此書修成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故名。書中以禪宗法師傳承禪法的世系次序為基本線索,記述自過去諸佛至法眼文益禪宗5家52世1712人(據明代智旭《閱藏知津》卷四十二的統計)的師承法系,刊載了一批禪師的贊頌偈詩、銘記箴歌,尤其是匯載了954位禪宗人物有代表性的機語,充分表現出禪師應機施教的特點,同時反映出各位禪師的思維個性和整體禪宗的思維共性,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以傳法世系為線索的編寫體裁便于人們了解一宗一派的思想特點和演變過程,并由此引發了后世一系列燈錄體著作的問世。卷三十收錄的《銘記箴歌》是禪宗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元朝年號。共有兩個:一為元世祖忽必烈年號(1264--1294年),一為元惠宗妥歡帖睦爾年號(1335--1340年),屬丙子年的為元惠宗年號,故至元二年應為1336年。或稱將來目錄、攜來目錄。即記載日本僧侶到唐朝各地搜尋到的佛教經典、法物和其它經典的目錄。如空海編《御請來目錄》,圓仁編《入唐新求圣教目錄》,圓行編《靈嚴寺和尚請來法門道具等目錄》,等等。故宮舊藏書籍目錄之一。四卷。何澄一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排印本。著錄楊守敬曾儲于“觀海堂藏書樓”、卒后轉歸故宮博物院的藏書3,100余種,分經、史、子、集、叢五部45類,類下再分若干小類。每書記書名、卷數、撰著人名氏、時代及版本。叢書僅記總目,不列子目。此目所錄非觀海堂藏書之全部,然著錄的醫籍有512種,且多為日本古抄本,為其它目錄所不及,也為一般收藏家所未見。TAG標簽耗時:0.18679094314575 秒
撰稿人:朱賽虹
近藤守重
近藤守重(1771—1829年),字重藏,號正齋,又號升天真人。日本著名目錄學家。7歲通《四書》、《五經》,博學多才,17歲創辦私塾白山義學。曾在幕府任書物奉行,管理紅葉山文庫10余年。著有《安南紀略稿》、《右文故事》等,后者在日本目錄學領域有很大影響。
白口
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版框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
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初習商,后潛心于歷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學,善書法,其書初學歐陽詢,后致力于顏真卿、蘇軾書風的研習,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館隨員身份赴日本,攜古碑帖達萬余種,與日本書法家交流研習,因而對日本書壇產生很大影響。歸國后,任兩湖書院地理教習及勤政學堂總教長。著有《日本訪書志》、《書學邇言》、《晦明軒稿》等書多種,尤以歷史地理和版本目錄學成就為著。
觀海堂
楊守敬的藏書樓之一。光緒年間,楊氏作為何如璋、黎庶昌的隨員駐日期間,廣收博采東傳漢籍,得書數萬卷,其中有不少唐、宋、元古抄本和不見于各家著錄的宋、元舊版醫書等。歸國后,先貯于黃州“鄰蘇園”,15年后,又移藏至武昌菊灣“觀海堂藏書樓”。1915年楊氏卒后,其親屬將藏書售予當時的政府。1918年,梁啟超籌辦松坡圖書館,楊氏遺藏中的一半撥付該館,另一部分貯于中南海集靈囿,后者于1926年撥交故宮博物院,此批書中的大部分后又南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932年,何澄一編《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著錄書籍3,100部,已非楊氏遺藏的全部。
《大般若經》
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總集。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六百卷。唐玄奘譯?!鞍闳舨_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般若部是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占全經的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的四分之三。書中分別記述佛陀說法的16次集會,稱為十六會,每會之記述相當于一部獨立的經典,記述該會的情況和說法內容。其核心內容是闡述諸法性空的般若學說,所述性空無相的理論實際上是各種大乘佛教學說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義,因而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經錄家列在大乘經典之首。
《阿彌陀經》
“凈土三部經”之一。全稱為《佛說阿彌陀經》,亦稱《小無量壽經》、《小經》。一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其篇幅很短,約2,000字。主要描述西方極樂國土的殊勝美妙以及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更提出了一條極為簡單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因而此經被廣為傳誦,現已成為佛教徒朝暮課誦時必誦的主要經典之一。
《普門品》
《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經》等?!斗ㄈA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于佛道也,故名普門品。
《大日經疏》
《大日經》為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經,又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毗盧遮那經》等。七卷。唐一行請善無畏等譯出?!芭R遮那”是“日”的梵音,“大毗盧遮那”即“大日”。全書共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是本經,后一卷五品是供養法,前后本不同部,后合為一經。此后,一行又請善無畏為唐玄宗講說本經,一行在其基礎上撰輯成《大日經疏》二十卷。異本有《義記》(十卷),《義疏》、《記釋》(十四卷)等,大概是由于一行的草本未及修改整理,題目亦未完全確定,致使后來出現不同卷、題的各種本子?;蛟迫毡竞敕〝y回本國第十四卷、二十卷兩本,均題為《疏》。另據日本僧家言,現今存世者唯二本。二十卷本為日本弘法攜回本國者,稱為《大日經疏》,在東密流行的即為二十卷本,日本東密學者稱為本疏或謂之大疏;十四卷本為日本慈覺攜回本國者,稱為《大日經義釋》。此二本大同小異。
《法華經三大部》
《法華經三大部》是天臺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系《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經》三經之合稱?!稛o量義經》即《佛說無量義經》,一卷,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妙法蓮華經》簡稱《妙法華經》、《法華經》,八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潔白美麗;《觀普賢經》全稱《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南朝宋曇摩密多譯。后者因承《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后而作,故被認為是《法華經》的結經。
《傳法正宗記》
佛教禪宗史書。簡稱《正宗記》,九卷。北宋藤州東山沙門契嵩編修。此書是在《傳燈》》、《廣燈》之后,《續燈》、《聯燈》、《普燈》之前出現的又一部有影響的禪宗譜系類著作,但其體裁是傳記體而不是燈錄體(按人物傳承世系編排,以記錄人物言語為主)。根據作者的標署,書中所記上始釋迦牟尼,下至大鑒(即慧能)第十二世(包括禪師及“其所出法嗣”)。一些傳末的“評曰” 解釋作者為何這樣記述以及評論與之有關的人和事,體現了作者的獨到見解。
《御請來目錄》
求法目錄。日本弘法大師空海編。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從唐回日本時呈獻給天皇。內容有六,前三種為請來之經律論疏章傳記:一為新譯等經142部,二百四十七卷(其中118部,一百五十卷為不空譯;24部,九十七卷為本邦未傳);二為梵字真言贊等42部,四十四卷;三為論疏章等32部,一百七十卷,三種總計216部,四百六十一卷;四為佛、菩薩、金剛、天等像,法曼陀羅、三昧耶曼陀羅并傳法阿阇梨等影,共10鋪;五為道具,共9種;六為阿阇梨付囑物,共13種(內8種金剛智所付,5種慧果所付)。
《觀無量壽經》
“凈土三部經”之一。全稱《佛說觀無量壽經》,亦名《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一卷。西域僧人畺良耶舍譯。是經因阿闍世王欲害其父,并幽其母,其母厭棄婆娑惡世,愿生無憂惱處,釋迦牟尼佛即為其母韋提希說西方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并授以往生凈土的條件和十六種觀法,觀成即得往生。此為修凈土者不可不觀、不可不讀之經。
《虛堂新添》
佛僧語錄。系《虛堂智愚禪師語錄》(或稱《虛堂和尚語錄》、《虛堂禪師語錄》、《虛堂錄》、《虛堂語錄》等)之后錄?!短撎谜Z錄》集錄禪宗支派臨濟宗楊歧派虛堂智愚之法語、偈頌和詩文,凡十卷,為臨濟宗之重要語錄。前七卷系其在世時,其門人所刊行;后三卷則為宋妙源續錄;其后人又新添數紙于后錄之尾,此部分謂之“新添”。
《詩人玉屑》
詩話總集。通行本為二十卷,唯日本寬永十六年(1639年)刻本為二十一卷。南宋魏慶之編撰。繼《苕溪漁隱叢話》之后而作,主要輯錄南宋諸家論詩的短札和談片,教授學詩者由淺入深、由法度到變化的門徑和創作的規范。前十一卷系總論性質,有詩理、詩辨、詩法、詩體、詩評、命意、詩病等門目,分別論述詩學原理、各種表現技巧和學詩門徑;以后各卷則以人以時為序品評歷代詩人的詩作。全書提供了中國詩歌發展和詩歌體裁等知識,還保存了許多重要史料。
《圜悟錄》
佛僧語錄。即《圜悟佛果禪師語錄》,或稱《佛果圜悟禪師語錄》、《圜悟語錄》,二十卷。宋克勤撰,虎丘紹隆等編??饲冢?063—1135年),俗姓駱,字無著,號佛果,賜名圜悟,又作圓悟,因而此書又稱《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等??饲?,彭州人。宋代臨濟宗楊歧派禪師,嗣法于五祖山法眼禪師,長住成都昭覺寺。此書編于其入寂之前二年,系搜集其一生之上堂、小參、普說、法語、拈古、頌古、偈頌、真贊、雜著、佛事等各類語錄。由本書可知宋代臨濟之宗風及禪師之造詣、事歷。
《臨濟錄》
佛僧語錄。全名為《鎮州臨濟惠照禪師語錄》,又作《臨濟義玄禪師語錄》,一卷。唐代三圣惠然編集。為臨濟宗之祖師爺臨濟義玄法語之記錄,內容分為語錄(四喝、四賓主、三玄三要、四料簡等)、勘辨(歷參諸方商量之語要)、行錄(行狀及記傳)等三部,被臨濟宗奉為最重要的語錄。較著名者為“四料簡”,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等。本書系臨濟示寂254年之后,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福州鼓山圓覺宗演重刻,即今所流行本。此重刻本與此前之本錄內容是否相同則乏資料可證。
《首楞嚴義疏注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二十卷。宋釋子璿撰。作者分釋《楞嚴經》于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后;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意。
《云臥紀談》
雜記類佛教典籍。又作《感山云臥紀談》、《云臥紀譚》,二卷。南宋曉瑩撰。本書根據作者所見所聞編錄了宋代(主要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公卿宿衲在叢林的瑣言逸跡共76則,其體裁介于雜記與語錄之間。每則言跡均于目錄中設有標題,而正文的編次不別時間和事情性質。此書撰于作者晚年,由于作者平生好吟詠善詩頌,其時造詣尤見深沉,因此書中所錄宋代散逸的叢林詩詞偈頌也特別多,形成本書一大特色,反映出宋代禪宗名僧的文學素質。卷下的“永道抗辯”條則是研究佛道關系史的資料。
《雪峰外集》
佛僧語錄。即《雪峰空和尚外集》,一名《東山外集》。一卷。宋雪峰慧空(1096—1158年)撰。中國無此書刻本。日本貞和三年(1347年)刻本似為最早刻本,此外還有貞和五年(1349年)刻本。
《景德傳燈錄》
佛教禪宗史書。又稱《佛祖同參集》,簡稱《傳燈錄》。三十卷。北宋道原編?!盁翡洝笔前瓷说膫鞒惺老稻幣诺?、以記錄僧人言語為主的文體,本書即禪宗第一部以“燈錄”命名的燈錄體著作。禪宗把禪法的傳承比喻為燈火相續,因而把記載禪法傳承歷史的典籍名為“傳燈錄”,又因此書修成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故名。書中以禪宗法師傳承禪法的世系次序為基本線索,記述自過去諸佛至法眼文益禪宗5家52世1712人(據明代智旭《閱藏知津》卷四十二的統計)的師承法系,刊載了一批禪師的贊頌偈詩、銘記箴歌,尤其是匯載了954位禪宗人物有代表性的機語,充分表現出禪師應機施教的特點,同時反映出各位禪師的思維個性和整體禪宗的思維共性,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以傳法世系為線索的編寫體裁便于人們了解一宗一派的思想特點和演變過程,并由此引發了后世一系列燈錄體著作的問世。卷三十收錄的《銘記箴歌》是禪宗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
故宮舊藏書籍目錄之一。四卷。何澄一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排印本。著錄楊守敬曾儲于“觀海堂藏書樓”、卒后轉歸故宮博物院的藏書3,100余種,分經、史、子、集、叢五部45類,類下再分若干小類。每書記書名、卷數、撰著人名氏、時代及版本。叢書僅記總目,不列子目。此目所錄非觀海堂藏書之全部,然著錄的醫籍有512種,且多為日本古抄本,為其它目錄所不及,也為一般收藏家所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