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諸傳會通》】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元李廉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虞氏明復齋刻本。半頁12行,行22字,小字雙行21字,細黑口,四周單邊,雙順魚尾。版框20cm×13.6cm。16冊2函。
書卷首李廉春秋諸傳序已佚。其后依次為杜預左傳序、何休公羊傳序、范寧谷梁傳序、程頤春秋序、胡安國春秋傳序及進春秋傳表、樓鑰撰陳傅良后傳序略,次為凡例,再次為讀春秋綱領。通部經文頂格大書,左傳、公羊、谷梁及胡安國傳、陳傅良后傳、張洽集注皆低一格,李廉按語低三格。每冊書首鈐白文印“天祿繼鑒”、朱文印“乾隆御覽之寶”;尾鈐“天祿琳瑯”、“乾隆御覽之寶”;卷末鈐“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諸璽,可見為宮廷收藏之善本。
此書是資料薈萃的學術著作,輯宋代春秋學諸名家傳注,以供世人參考。作者本人的見解作為按語亦條理分明,敘述得極為清楚,學術態度十分嚴謹。
《天祿琳瑯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李廉(生卒年不詳),字行簡,元吉安安福人。楊士奇《東里集》載:“廉于至正壬午年(至正二年,1342年)以春秋舉于鄉,成進士,官信豐令,遇寇亂,守節死。時南北道梗,未及旌褒。明初修《元史》時,故交無在當道者,有司又不知采錄以聞,故史竟遺之。則廉忠義之士,非以空言說經者矣?!?/span>元代書坊堂號之一,主人虞姓,事跡不考。明復齋所刊書籍精雅悅目,是不多見的元刊善本精品。線裝書的書口款式之一。其標志為書口中縫刻的魚尾形符號“【”,??淘跁谏瞎澔蛳鹿澋乃姆种惶?,體黑者稱“黑魚尾”, 體白者稱“白魚尾”。同頁上下節有兩個魚尾的稱“雙魚尾”,只在書口上邊刻一個的稱“單魚尾”。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學者稱之為伊川先生,河南洛陽人。宋哲宗初為秘書省校書郎,擢崇政殿說書,加直秘閣。與兄程顥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北宋理學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學以“窮理”為主旨?!岸獭睂W說后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理學”。著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后人輯有《遺書》、《文集》、《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胡安國(1074—1138年),字康侯,宋建州崇安人。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提舉湖南、成都學事。以不肯阿附,為蔡京、耿南仲所惡。高宗即位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為高宗侍讀,專講《春秋》。是宋代春秋學卓然成家的一代名儒。有《春秋傳》、《資治通鑒舉要補遺》等書傳世。卒謚“文定”。 樓鑰(1137--1213年),字大防,浙江鄞縣人。隆興元年(1163年)應禮部考試,曾官中書舍人,后為翰林學士,進參知政事。嘉定六年卒,年77歲,謚宣獻。工文章,精而博,有《功愧集》。
陳傅良(1137-1203年),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撰《春秋后傳》等。張洽(1161-1237年),字元德,宋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樟樹市西南臨江鎮)人。嘉定年間進士,官至著作佐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完成《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一卷。其《集注》與胡安國的《春秋傳》并行于學林數百年。景福宮堂內所懸乾隆御筆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孫,一堂五世,而書此匾懸于景福宮內。此后復書“五福五代堂”懸于避暑山莊勤政殿之后殿。青玉質,交龍紐。乾隆帝寶璽。此璽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壽之時,為刻制此璽,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寶記》。 全稱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親充任,是皇權與父權相妥協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將帝位讓給兒子(當然也有例外)。此種讓位,古代稱為“內禪”,以示與因將帝位讓于異姓(實際上是被武力篡奪)從而導致改朝換代的“禪讓”不同?!疤匣省币辉~最早出現于秦代。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后,自號始皇帝,追封其父秦莊襄王異人為太上皇,實際上異人并未當過皇帝。第一個真正的太上皇是后涼太祖呂光,公元399年12月,呂光病重,于是將帝位讓給兒子呂紹而自稱太上皇。歷史上最后一個太上皇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傳位于嘉慶皇帝。二十五寶中共有兩方皇帝之寶。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質,交龍紐,滿文篆書。據乾隆十三年上諭:“青玉皇帝之寶本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皇帝時?!眲t知此寶刻治于皇太極時。當時滿文篆書初具雛形,到乾隆十三年創立成熟和規范化的滿文篆書,并施之于寶璽,其生發之跡清晰可見。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布詔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為作“以肅法駕”之用。但從清代檔案考察,在二十五寶中,此寶的使用頻率最高,鈐用范圍極廣,其他諸寶實無以相比。清于敏中撰,200卷。實際由各纂修官撰寫,由總纂官紀昀一手刪定。該書對歷史上一萬多種典籍,從經史子集到醫卜詞曲之類,撮舉大旨,辨析源流,考核得失,成為中國目錄學的發韌之巨著,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謂空前壯舉,也是稱譽世界的文化瑰寶。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TAG標簽耗時:0.072806119918823 秒
撰稿人:李國強
李廉
李廉(生卒年不詳),字行簡,元吉安安福人。楊士奇《東里集》載:“廉于至正壬午年(至正二年,1342年)以春秋舉于鄉,成進士,官信豐令,遇寇亂,守節死。時南北道梗,未及旌褒。明初修《元史》時,故交無在當道者,有司又不知采錄以聞,故史竟遺之。則廉忠義之士,非以空言說經者矣?!?/p>
魚尾
線裝書的書口款式之一。其標志為書口中縫刻的魚尾形符號“【”,??淘跁谏瞎澔蛳鹿澋乃姆种惶?,體黑者稱“黑魚尾”, 體白者稱“白魚尾”。同頁上下節有兩個魚尾的稱“雙魚尾”,只在書口上邊刻一個的稱“單魚尾”。
版框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
程頤
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學者稱之為伊川先生,河南洛陽人。宋哲宗初為秘書省校書郎,擢崇政殿說書,加直秘閣。與兄程顥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北宋理學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學以“窮理”為主旨?!岸獭睂W說后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理學”。著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后人輯有《遺書》、《文集》、《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胡安國
胡安國(1074—1138年),字康侯,宋建州崇安人。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提舉湖南、成都學事。以不肯阿附,為蔡京、耿南仲所惡。高宗即位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為高宗侍讀,專講《春秋》。是宋代春秋學卓然成家的一代名儒。有《春秋傳》、《資治通鑒舉要補遺》等書傳世。卒謚“文定”。
張洽
張洽(1161-1237年),字元德,宋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樟樹市西南臨江鎮)人。嘉定年間進士,官至著作佐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完成《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一卷。其《集注》與胡安國的《春秋傳》并行于學林數百年。
太上皇
全稱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親充任,是皇權與父權相妥協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將帝位讓給兒子(當然也有例外)。此種讓位,古代稱為“內禪”,以示與因將帝位讓于異姓(實際上是被武力篡奪)從而導致改朝換代的“禪讓”不同?!疤匣省币辉~最早出現于秦代。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后,自號始皇帝,追封其父秦莊襄王異人為太上皇,實際上異人并未當過皇帝。第一個真正的太上皇是后涼太祖呂光,公元399年12月,呂光病重,于是將帝位讓給兒子呂紹而自稱太上皇。歷史上最后一個太上皇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傳位于嘉慶皇帝。
皇帝之寶
二十五寶中共有兩方皇帝之寶。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質,交龍紐,滿文篆書。據乾隆十三年上諭:“青玉皇帝之寶本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皇帝時?!眲t知此寶刻治于皇太極時。當時滿文篆書初具雛形,到乾隆十三年創立成熟和規范化的滿文篆書,并施之于寶璽,其生發之跡清晰可見。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布詔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為作“以肅法駕”之用。但從清代檔案考察,在二十五寶中,此寶的使用頻率最高,鈐用范圍極廣,其他諸寶實無以相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于敏中撰,200卷。實際由各纂修官撰寫,由總纂官紀昀一手刪定。該書對歷史上一萬多種典籍,從經史子集到醫卜詞曲之類,撮舉大旨,辨析源流,考核得失,成為中國目錄學的發韌之巨著,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謂空前壯舉,也是稱譽世界的文化瑰寶。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