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臺先生文集》,十二卷附錄一卷。明田一雋著,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福建田元振家刻本。半頁9行,行18字,白口,四周單邊。版框19.6cm×13cm。8冊1函。
黃鳳翔序文稱:“今觀公所為詩若文,有溫醇之度,而其力勁有宏博之氣,而其體密一切綺靡纖巧之習世所謂媚目諧心者悉屏若洗也,夫公之不屑為巧也。獨詞乎!”對田一雋不媚俗體的詩文之風表示了贊賞。
《鐘臺先生文集》是田一雋唯一的一部文集,卷、目依次為:卷一,疏、奏書、表、箴計13篇;卷二,誥敕、賦計18篇;卷三、四,序文20篇;卷五,序、論計13篇;卷六,議、記共13篇;卷七,祭文、志銘、傳、行實共22篇;卷八,啟56篇;卷九、十,書85篇;卷十一,近體詩115首;卷十二,排、律、絕、贊、銘共86首。附錄一卷:諭祭文及入鄉賢祠文移,并郭惟清等哭鐘臺先生詩,后有男元振、元應識語。卷三有“慶少傅太宰虞坡構公一品九年加恩兼壽六十序”,因此篇序文內有“嘉靖中年,虜嘗犯邊矣”為違礙句,并貼有標記,入《抽毀書目》。該文集為四庫館臣磨勘查禁之原本。
《四庫全書總目》存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田一雋(生卒年不詳),字德萬,號鐘臺,大田(今福建大田)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晉侍講。屢遷禮部左侍郎,掌翰林院,后染疾辭歸,未行,即卒。贈禮部尚書。家刻本是由書籍的作者或家人對文稿進行反復校對,力求減少錯誤,然后出資請人雕版、刷印,以送親朋好友或遺留給家族后代之本。家刻本的出版目的不為營利,且??本珜?,紙墨上乘,與民間坊刻本有本質的不同。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黃鳳翔(1545-?年),字鳴周,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及第,授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謚“文簡”。清代禁毀書目之一。清英廉編。清代修《四庫全書》時,為了遏制反清民族意識,寓禁于征,對書中流露反滿抗清民族思想或有詆毀封建正統觀念之部分即行查禁或銷毀,先后禁毀各類書籍3,000余種。此目為四庫館總裁英廉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二十五日奏準抽毀之書目,計開181種。每書開列書名、作者,注明抽毀原因及篇卷。書目前載英廉原奏。此外有清光緒年姚覲元編《清代禁書總目》(包括《禁書總目》、《全毀書目》、《抽毀書目》、《違礙書目》4種)等版本。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TAG標簽耗時:0.04210186004638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