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宣公奏議》,二十二卷。唐陸贄編,明萬歷九年(1581年)鄭氏光裕堂刻本。半頁10行,行15字,白口,四周雙邊,單花魚尾。版框15cm×15cm。4冊1函。
《陸宣公奏議》一名《翰苑集》,無注。卷一至卷十為制誥;卷十一至卷十六為奏草;卷十七至卷二十二為中書奏議。其中制誥83篇,為唐代貞元年間所作;奏草32篇,任宰相前所作;中書奏議12篇,任宰相時所作。內容廣泛涉及中唐時期的社會歷史問題,對當時的財政、經濟、軍事情況,藩鎮割據及與回紇、吐蕃的關系等所論多深切時弊,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陸贄所作制誥、奏議兩部分原有單行刻本流布于世,宋人將兩種書合編,仍用原名。
《陸宣公奏議》傳世頗多,以《四部叢刊》中影印宋本為最古,清張佩芳《陸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本為最佳。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翠巖精舍刊十五卷本、明弘治七年(1494年)刊十五卷本、正德三(1508年)年刊十六卷本、嘉靖汪氏刊十五卷本、明刊謝枋得批點十五卷本、清乾隆聯腋書院四卷活字本。唯獨未收錄此本。陸贄(754-805年),字敬輿,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大歷年(766-779年)進士,久仕翰林學士,官至宰相。有《翰苑集》等。卒謚“宣”,后人稱“陸宣公”。明代福建建陽書坊,主人未詳其名,但為鄭姓家族中從事刻書業者是肯定的。就目前所見,上海圖書館還收藏一部僅存的《莊子通》10卷,為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八閩書林鄭氏光裕堂刻本。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書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線圍成,界線又稱邊欄,簡稱邊。四周界線只畫一道粗墨線者稱單邊。在粗線之內又附一道細墨線者稱雙邊。上下兩邊沒有細線、僅左右兩邊有細線者,稱為左右雙邊。上下左右全有細線者,即稱四周雙邊。線裝書的書口款式之一。其標志為書口中縫刻的魚尾形符號“【”,??淘跁谏瞎澔蛳鹿澋乃姆种惶?,體黑者稱“黑魚尾”, 體白者稱“白魚尾”。同頁上下節有兩個魚尾的稱“雙魚尾”,只在書口上邊刻一個的稱“單魚尾”。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謝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號疊山,信州戈陽(今江西上饒)人。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科進士,著名詩人。曾率兵抗元,后以教書為業,寧死不肯仕元。TAG標簽耗時:0.04811906814575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