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訪碑錄》】
《寰宇訪碑錄》,十二卷,清孫星衍、邢澍編,清嘉慶七年(1802年)陽湖孫氏刻本。半頁11行,行22字,小字同。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版心鐫刻“訪碑”、卷次和頁碼等。版框17.5cm×11.5cm。4冊,1函。
本書專門收錄編者所知所見的石刻碑碣目錄,書前有清嘉慶二年(1797年)七月孫星衍自序,敘述所錄石碑及磚瓦的來源。此書主要根據邵晉涵參與編纂《四庫全書》時獲取的石刻、鄭樵《金石略》的副本、孫氏親眼所見的摹拓,以及王昶、錢大昕、翁方綱、馮敏昌、阮元、黃易、武億、趙魏、何元錫等人郵寄給孫氏的拓片,再加上邢澍所收藏的石刻拓本編撰而成。
全書依時代為序,自周起,止于元末,著錄各地石刻碑碣七千余通。除石刻外,尚有各家收藏的古磚和古瓦。各石刻之下一一注明其書體、撰書人姓名、碑刻年月、后人題記及刻于碑陰的文字,所錄磚瓦與石刻的體例相同,同時還注明石碑的所在地及磚瓦的藏家。
清朝嘉慶以前的碑刻目錄以本書最為詳備,雖然所錄的碑刻多不載碑額,記錄的碑刻時間亦未精確到日,但仍具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
《寰宇訪碑錄》流傳的版本有清嘉慶七年(1802年)平津館刻本,清光緒九年(1883年)江蘇書局刻本,清光緒十年(1884年)吳縣朱記榮刻本等。
《叢書集成初編》、《國學基本叢書》和《藝苑叢鈔》收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 孫星衍(1753—1818年),字伯淵,一字季逑,號淵如,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慶十年(1805年)授山東登青萊道。最精詩文,名著海外,與洪亮吉齊名,并稱孫洪。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隸、刻印。??坦艜罹?。有《平津館讀碑記》、《寰宇訪碑錄》、《續古文苑》等著作。邢澍(約1752—1822年),字雨民,號佺山,階州(今甘肅都武)人。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南安知府。精于各史的表、志之學,著有《全秦藝文志》、《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和《守雅堂詩文集》等書。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線裝書的書口款式之一。其標志為書口中縫刻的魚尾形符號“【”,??淘跁谏瞎澔蛳鹿澋乃姆种惶?,體黑者稱“黑魚尾”, 體白者稱“白魚尾”。同頁上下節有兩個魚尾的稱“雙魚尾”,只在書口上邊刻一個的稱“單魚尾”。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 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清代乾隆皇帝敕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開“四庫全書館”,裒輯《永樂大典》之散篇,并收羅天下之遺書,參其事者4400余人,歷時10年完成?!端膸烊珪贩纸?、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3400余種,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冊,約9億9千7百萬字。內容涉及廣泛,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起了極大作用。<BR> 《四庫全書》以絲絹作書皮,其中經部書用褐色絹,史部書用紅色絹,子部書用黃色絹,集部書用灰色絹,分別貯于楠木書匣中,再放置在書架上,十分考究?!端膸烊珪非昂蠊渤浧卟?,其中以文淵、文源、文津三閣藏本最為精致,疏漏較少;文宗、文匯、文源各本已亡失?,F存四部中,文淵閣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散佚后補抄復原現藏浙江省圖書館。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清學者。乾隆年進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學,收羅商周銅器及歷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種,編為《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能詩詞、古文。錢大昕(1728—1804年),江蘇嘉定人,字及之,號辛楣,竹汀。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少詹事。錢氏為通儒,著述等身,有《潛研堂集》。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博學,富藏書,工詩文,長于考證金石。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旁涉漢隸,自成一格,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并稱“乾隆四家”。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等。馮敏昌(1747—1806年),字伯術,號魚山,廣西欽州人。乾隆朝進士,授編修,旋改戶部、刑部主事。主講于端溪、越華、粵秀三書院?!肚迨犯濉份d其“悱惻之情,曠逸之抱,一寓于詩”。有《小羅浮草堂詩集》等作品傳世。 阮元(1764—1849年),江蘇儀征人,字伯元,號蕓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善書,精研金石,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續編》《欽定全唐文》等書。有《研經室集》《積古齋鐘鼎款識》《兩浙金石志》《漢延熹西岳華山碑考》四卷等多種著述。<br />
黃易(1744—1802年),書畫家、篆刻家,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監生,官山東兗州府、濟寧運河同知。他的繪畫筆墨流暢,瀟灑雋永,以山水和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書法則以隸書擅長。作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學生,他經過努力學習與刻苦鉆研,并廣泛借鑒書法、碑刻中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穩生動的篆刻風格,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美譽。黃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經四處尋訪存世的殘碣斷碑,并加以較為全面系統的整理與著錄,對我國傳統金石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與眾不同的是,他親自用畫筆將每次尋訪古碑的過程都完整的記錄下來,繪制成許多作品,當時的藝術家們廣為稱頌。終年59歲。著有《丁黃印譜》、《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武億(1745—1799年),字虛谷、授堂、小石,號半石山人,河南偃師(今河南河洛道)人。嘉慶朝慶進士。知博山縣。工經史,精于考訂金石文字,創辦范泉書院,親自授教。有《經讀考異》、《群經義證》、《偃師金石記》、《金石三跋》、《錢譜》、《授經堂詩文集》等書傳世。亦稱“榻片”?!巴亍笨舍尀椤按反颉?。用墨和紙將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捶拓下來稱為拓片。拓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清朝陽湖人孫星衍的書齋名。古代鬲津(水名,發源于河北,流入山東)至平原(今山東)一帶稱“平津”,含有“識風土古跡”之意。孫星衍曾任山東督糧道,故以“平津名其齋”。其藏書豐富,所刻《平津館叢書》多為善本,??跃?。朱記榮(生卒年不詳),字懋之,號槐廬,江蘇吳縣人,以販書為業。清光緒年間僑居松江,筑“槐廬”以藏書。編有《槐廬叢書》和《孫溪朱氏經學叢書》,另撰有《行素草堂目睹書錄》及《國朝未刊遺志略》。印的一種稱謂。唐代已有稱“記”的,宋代印與記、朱記并用,皆為較低級機構的官印稱謂。是把兩部以上的書合在一起出版,再統命以新書名的書。按所包括的書之性質劃分,又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我國古籍中常用的分類法是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叢書所收子目書包含其中兩個部類以上的稱為匯編叢書,如《四部叢刊》;子目書都是屬于一個部類的,稱類編叢書,如《二十四史》,24種書都是屬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種書都是屬于子部的;所收子目書都是一個人著的稱自著叢書,如《曹月川先生遺書》;所收的子目書的著者都是某一個地方的,或內容都是關于某一地方的,稱郡邑叢書,如《遼海叢書》。中國的叢書始創于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是最早的一部。
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TAG標簽耗時:0.061568975448608 秒
撰稿人:李歡
孫星衍
孫星衍(1753—1818年),字伯淵,一字季逑,號淵如,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慶十年(1805年)授山東登青萊道。最精詩文,名著海外,與洪亮吉齊名,并稱孫洪。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隸、刻印。??坦艜罹?。有《平津館讀碑記》、《寰宇訪碑錄》、《續古文苑》等著作。
邢澍
邢澍(約1752—1822年),字雨民,號佺山,階州(今甘肅都武)人。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南安知府。精于各史的表、志之學,著有《全秦藝文志》、《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和《守雅堂詩文集》等書。
白口
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只在紙的正面印刷,中間有一空行,在此對折而成一張書葉,書葉中縫稱為書口,亦可稱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對折書頁,二是格內經??逃袝?、卷次、頁碼、字數、刻工姓名和出版處。在書口近上下兩端處印有】形符號,稱為魚尾,上魚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魚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狀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稱為白口,是古代印書的一種版式。
魚尾
線裝書的書口款式之一。其標志為書口中縫刻的魚尾形符號“【”,??淘跁谏瞎澔蛳鹿澋乃姆种惶?,體黑者稱“黑魚尾”, 體白者稱“白魚尾”。同頁上下節有兩個魚尾的稱“雙魚尾”,只在書口上邊刻一個的稱“單魚尾”。
版框
也稱“框廓”、“邊欄”。指古書書頁四周的界線,主要形式為線欄。四周單線者稱“四周單邊”,四周雙線者稱“四周雙邊”,上下單線而左右雙線者稱“左右雙邊”。為求形式美觀,亦有以圖案花樣組成的版框,稱為“花邊”。
《四庫全書》
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清代乾隆皇帝敕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開“四庫全書館”,裒輯《永樂大典》之散篇,并收羅天下之遺書,參其事者4400余人,歷時10年完成?!端膸烊珪贩纸?、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3400余種,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冊,約9億9千7百萬字。內容涉及廣泛,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起了極大作用。
《四庫全書》以絲絹作書皮,其中經部書用褐色絹,史部書用紅色絹,子部書用黃色絹,集部書用灰色絹,分別貯于楠木書匣中,再放置在書架上,十分考究?!端膸烊珪非昂蠊渤浧卟?,其中以文淵、文源、文津三閣藏本最為精致,疏漏較少;文宗、文匯、文源各本已亡失?,F存四部中,文淵閣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散佚后補抄復原現藏浙江省圖書館。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清學者。乾隆年進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學,收羅商周銅器及歷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種,編為《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能詩詞、古文。
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博學,富藏書,工詩文,長于考證金石。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旁涉漢隸,自成一格,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并稱“乾隆四家”。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等。
馮敏昌
馮敏昌(1747—1806年),字伯術,號魚山,廣西欽州人。乾隆朝進士,授編修,旋改戶部、刑部主事。主講于端溪、越華、粵秀三書院?!肚迨犯濉份d其“悱惻之情,曠逸之抱,一寓于詩”。有《小羅浮草堂詩集》等作品傳世。
阮元
阮元(1764—1849年),江蘇儀征人,字伯元,號蕓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善書,精研金石,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續編》《欽定全唐文》等書。有《研經室集》《積古齋鐘鼎款識》《兩浙金石志》《漢延熹西岳華山碑考》四卷等多種著述。
黃易
黃易(1744—1802年),書畫家、篆刻家,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監生,官山東兗州府、濟寧運河同知。他的繪畫筆墨流暢,瀟灑雋永,以山水和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書法則以隸書擅長。作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學生,他經過努力學習與刻苦鉆研,并廣泛借鑒書法、碑刻中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穩生動的篆刻風格,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美譽。黃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經四處尋訪存世的殘碣斷碑,并加以較為全面系統的整理與著錄,對我國傳統金石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與眾不同的是,他親自用畫筆將每次尋訪古碑的過程都完整的記錄下來,繪制成許多作品,當時的藝術家們廣為稱頌。終年59歲。著有《丁黃印譜》、《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
武億
武億(1745—1799年),字虛谷、授堂、小石,號半石山人,河南偃師(今河南河洛道)人。嘉慶朝慶進士。知博山縣。工經史,精于考訂金石文字,創辦范泉書院,親自授教。有《經讀考異》、《群經義證》、《偃師金石記》、《金石三跋》、《錢譜》、《授經堂詩文集》等書傳世。
平津館
清朝陽湖人孫星衍的書齋名。古代鬲津(水名,發源于河北,流入山東)至平原(今山東)一帶稱“平津”,含有“識風土古跡”之意。孫星衍曾任山東督糧道,故以“平津名其齋”。其藏書豐富,所刻《平津館叢書》多為善本,??跃?。
叢書
是把兩部以上的書合在一起出版,再統命以新書名的書。按所包括的書之性質劃分,又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我國古籍中常用的分類法是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叢書所收子目書包含其中兩個部類以上的稱為匯編叢書,如《四部叢刊》;子目書都是屬于一個部類的,稱類編叢書,如《二十四史》,24種書都是屬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種書都是屬于子部的;所收子目書都是一個人著的稱自著叢書,如《曹月川先生遺書》;所收的子目書的著者都是某一個地方的,或內容都是關于某一地方的,稱郡邑叢書,如《遼海叢書》。中國的叢書始創于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是最早的一部。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此書為中國現存公藏善本書目的總匯,收錄了各級各類公藏部門如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高等院校,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等學校,文化館,寺廟等781家單位的現存善本圖書約13萬部,但臺灣省除外。版本目錄學上關于“善本”的含義向來是指精加校讎、誤字較少的版本或稀見舊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賢手稿之類。本書目據上述范圍選取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書籍,但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本書目按經、史、子、集、叢5部編排,分部出版。各部類所收各書以著者的時代先后為序;同書有多種版本者,亦按時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書依次著錄其書名、卷數、編著注釋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及統一編號。每部書之后有藏書單位代碼表和藏書單位檢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