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得義等繪,清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九年(1765—1774年)法國銅版印本,冊頁裝,1函,圖版16幅為法國鐫銅版印刷,縱55.4cm,橫90.8cm。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全面反映了清乾隆時期平定額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奇叛亂以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維吾爾大小和卓木叛亂的重大戰爭場面,實為紀念西域作戰的慶功圖?!镀蕉矢翣柣夭康脛賵D》從畫出草稿到印刷完成歷時11年。
作品為純西洋畫風,畫面采用全景式構圖,場面寬廣遼闊,結構復雜,人物情節繁多,但又能刻畫入微,無論是構圖方法、人物造型、景色描寫以及明暗凹凸、投景透視等技法,都反映出當時歐洲銅版版畫制作的最高水平,是中西文化融匯交流的杰作。這16幅銅版畫的原銅版現藏德國國立柏林民俗博物館。
這套由法國刊刻的銅版戰圖有多種仿刻印刷版本。1743年法國著名雕刻家赫爾曼仿刻一組小型銅版《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16幅,版面為原格式的一半。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德國人沙為地石印出版名為《大清國御題平定新疆戰圖》,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也曾影印出版名為《乾隆銅版畫準噶爾得勝圖》,另外還有《蓋梅特博物館藏乾隆戰跡銅版畫》等。
該圖名稱較多,《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為《平定伊犁回部戰圖》,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為《平定回疆圖》,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編《清內府刻書目錄題解》著錄為《平定伊犁回部得勝圖》,《籮圖薈萃》著錄為《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等等,都是指此圖。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后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于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王致誠(1702—1768年),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國人。他少從父學畫,主攻油畫人物肖像。后留學羅馬,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誠來華供奉內廷,充任畫師。善畫馬和人物,有《十駿圖》等,曾合繪《乾隆西域武功圖》。曾參與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修建。卒于北京。<BR> 艾啟蒙(1708—1780年),字醒庵,原名Igntius Sickltart,波西米亞(今屬捷克)人,天主教耶酥會傳教士。乾隆十年(1745年)來華供奉內廷。他在清宮師從郎世寧,專擅繪人物、走獸和翎毛,力圖在技法上達到中西合璧,在宮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冊頁的組合形式類似西方繪畫中的組畫,這種藝術形式在山水畫中能夠比較完整地展現一個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觀,在花鳥畫中可以從多重角度、時節去描繪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畫中,可以完整地敘述一個歷史故事發生的全過程或細化表現某種道德觀念。清代新疆原為古代西域,以關山為界分為南北二路,南部為回部所據,北部為準噶爾所據??滴跄觊g準部格爾丹汗崛起,其勢日盛,屢次侵犯喀爾喀、哈密,窺伺青海,潛兵入藏,嚴重破壞了北疆的安寧。清圣祖御駕親征,格爾丹汗兵敗病歿,惟勢力尚存,尋機再起。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再次出兵,首先占領伊里(后改為伊犁),接著在格登山(伊犁南)擊潰準噶爾軍,準噶爾汗達瓦奇后被俘獲,至此準噶格叛亂終于平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西域回部大和卓不拉尼敦、小和卓木霍集占兄弟乘準噶爾叛亂之機宣稱回部獨立,起兵抗拒清兵。當清廷派員招撫時,戕害朝廷大員及隨從百人。清政府移師進剿回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敗,清政府平定準、回兩大部落的戰役歷時5年告終。 繪畫造型術語,以近大遠小的規律科學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間關系和遠近層次,達到與現實生活的一致,成為寫實繪畫的基本法則。
銅版畫的制作起始于14世紀的歐洲。在文藝復興前期,意大利、德國的手工藝相當發達。雕刻匠師們最初用雕刻刀直接于金屬(主要為銅制品)器皿上鏤刻裝飾圖案,而后在銅版凹文制作的基礎上演變沿用于印刷業,即出現了凹版的制版工藝,隨著凹版印刷的發展又出現了銅版畫藝術,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由于銅版畫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對繪圖、雕刻、印刷及所用紙墨等材料的要求也十分嚴格,費工費時耗資很大,因此,其應用僅限于宮廷,在民間并未流傳,影響不大。記錄清內府收藏的繪畫、書法之著錄書。清王杰、董誥、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輯。續編八十八卷,目錄三卷。清內府所貯書畫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寶笈》初編,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歷40余年,其間收藏更趨宏富。為寶典藏,以免舛偽錯失,乾隆帝敕諭王杰等人重加薈輯。是書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輯,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書。體例依初編以書畫作品的貯存處所(如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等)分輯,以備點查。其敘述書畫按照書冊、畫冊、書畫合冊、書卷、畫卷、書畫合卷、書軸、畫軸、書畫合軸九類區分。文字分劃段落,標界朱欄,以清眉目。書首列有總目,以便查稽。 清乾隆、嘉慶間宮廷書畫著錄書,共有三編,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續編成書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編成書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冊。書中收錄了清朝宮廷所藏五帝御筆、歷朝書畫、本朝書畫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織繡作品近萬件。
西漢高祖四年(前200年),蕭何在未央宮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建造國家藏書機構,以收藏入關所得秦之律令、圖籍。其下砌石為渠以導水,因稱“石渠閣”。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太子太傅蕭望之,諸儒韋玄成、施讎、梁丘臨、戴圣、劉向等,于閣內講五經異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時藏秘書于此。此后,“石渠”便成為皇家收藏圖書典籍之所的專稱。 職官名,見《周禮·天官》,執掌貢賦貨藏,以供邦國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庫或宮廷。
TAG標簽耗時:0.0891180038452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