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長春園圖》,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內府銅版刊本。冊頁裝1函,圖版20幅??v50.7cm,橫88cm。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郊海淀東北,占地5200余畝,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乾隆朝時于圓明園東側和南側修建長春園、萬春園,三者合稱圓明三園。
在長春園中有一組歐洲式樣的建筑,俗稱“西洋樓”,由歐洲傳教士蔣友仁、郎世寧、王致誠等參與設計監造,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成,歷時13年,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時遭毀圮?!秷A明園長春園圖》描繪的就是這組“西洋樓”建筑的全貌,依次為:諧奇趣二幅,蓄水樓、花園門二幅,養雀籠二幅,方外觀、竹亭、海宴堂四幅,遠瀛觀、觀水法、線法山門三幅,湖東線法書凡二幅。
由于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這組圖畫采用全景式構圖,景物比例關系嚴謹準確,其繪刻技法已達到“極其確切精細”的程度,為人們了解被焚毀前的“西洋樓”建筑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圓明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東部,占地約350萬平方米,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間陸續擴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慶、道光、咸豐時有所增建,前后歷時150余年,終于建成了一個包括140余所宮殿樓閣、100多處秀麗景致的宏偉的皇家園林。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 職官名,見《周禮·天官》,執掌貢賦貨藏,以供邦國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庫或宮廷。
冊頁的組合形式類似西方繪畫中的組畫,這種藝術形式在山水畫中能夠比較完整地展現一個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觀,在花鳥畫中可以從多重角度、時節去描繪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畫中,可以完整地敘述一個歷史故事發生的全過程或細化表現某種道德觀念。蔣友仁(Micheal Benoist)(1715—1774年),字德翊,法國人。清代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乾隆九年(1744年)抵中國澳門,旋奉召赴京,協助修訂歷法。后為宮中工程師,設計監督修造噴水池等。三十八年(1773年)繪《世界全圖》進呈,較利馬竇、南懷仁所制更為精當。又遵旨參與繪制《皇輿全圖》,共104幅,甚得乾隆皇帝優遇。1773年教皇解散耶穌會諭令傳至澳門,其得知后甚為憂郁,卒于北京。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后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于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王致誠(1702—1768年),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國人。他少從父學畫,主攻油畫人物肖像。后留學羅馬,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誠來華供奉內廷,充任畫師。善畫馬和人物,有《十駿圖》等,曾合繪《乾隆西域武功圖》。曾參與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修建。卒于北京。<BR> 在一個齒輪的長軸上固定一個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機械帶動下轉動起來看似流水,人們通常把這個裝置稱之為水法。在古鐘表中每根水法齒輪之間傳動比都是一,也就是說每根水法的轉速都相同,它們的形狀大小、齒形、齒數都是一樣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紋的密度、方向、裝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鐘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種形式的組合,以營造出平流水、噴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種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TAG標簽耗時:0.0223169326782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