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故宮博物院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零廢棄日”專場活動,相關嘉賓、觀鳥及攝影愛好者、青少年團體及媒體受邀到場,共同參與零廢棄游覽和生物多樣性體驗,深入了解故宮博物院的環保理念與實踐行動。今年是第五屆“零廢棄日”,“故宮零廢棄”項目全新升級,在暑期為公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零’圾妙探 玩轉故宮”雙周體驗活動。
“零”圾妙探,見證花鳥勝卷
“零廢棄日”專場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內全新升級的生態堆肥花壇前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萬科公益基金會監事萬捷、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以及政府、學術機構、社會組織等領域的嘉賓出席了活動。
新升級的故宮堆肥花壇“花鳥卷”,位于箭亭廣場東側,是一座遵循自然循環規律,實現園林垃圾再利用功能的獨特園林景致?;▔栌媚蟼任娜A殿“花”“華”“畫”的文化屬性,從宮廷花鳥畫作品定格的花鳥場景中提煉生物多樣性等要素,打造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自然式景觀。超過20種鄉土植物與景石、荷花缸以及堆肥箱、蚯蚓塔、昆蟲屋等生態設施,為故宮中的鳥類、蝴蝶、蜂類提供食源、水源及棲息地,體現了故宮生態與人文緊密聯結的特點。
儀式上,代表嘉賓為花壇播種,灑下象征共建共創的希望之種,并向到場來賓贈送了故宮堆肥福袋,邀請大家將這一份“零廢棄”心意帶回家中,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踐行零廢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活動現場表示:“故宮零廢棄,以小見大,是垃圾分類、零廢棄從關注垃圾、廢棄物上升到關注人,從關注科學、技術上升到關注文化,從關注物質、社會上升到生態的標志性轉變?!?
儀式結束后,現場嘉賓跟隨“故宮零廢棄”宣傳員和自然觀察引導員,進行了零廢棄游覽及生物多樣性體驗。
在位于箭亭廣場的故宮餐廳中,“故宮零廢棄”宣傳員講述了道光皇帝節儉的飲食習慣,倡導觀眾踐行“光盤行動”,反對食物浪費。在前往珍寶館的路上,“故宮零廢棄”宣傳員提到大高玄殿的瓦片很多都是來自于其他建筑的剩余瓦片,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具備節約物資、重復使用舊物的理念。
零廢棄游覽知識講解
除此以外,“故宮零廢棄”宣傳員也向嘉賓們展示了“故宮零廢棄”項目升級的成果。例如:邀請專業的工業設計師,為了提高分類效率,對垃圾分類裝置進行整體升級,精心設計了故宮分類垃圾桶。更新后的垃圾桶與景觀更融合、分類更加精細化、用材更節約,根據環境行為學理論讓分布位置更加科學。觀眾在活動期間可以通過垃圾桶“辨古字”挑戰活動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而故宮博物院的零廢棄環保文創是由回收的廢棄塑料瓶制成的再生聚酯纖維加工制作而成,結合故宮博物院的瑞獸形象及建筑特色,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公眾傳播零廢棄生活理念。
在御花園的導覽中,古典園林中的生態圖卷在大家眼前展開,牡丹、芍藥、枸杞和葎葉蛇葡萄等本土景觀植物郁郁芊芊,枝葉扶疏。期間,體驗團還發現了鴛鴦、普通翠鳥、珠頸斑鳩、八哥等二十一種鳥類,其中還有北京較為罕見的棕背伯勞。這條完整的零廢棄游覽線路,將“零廢棄”的理念和生物多樣性的知識融入到景點的講解介紹中,能夠讓觀眾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大有收獲。
共同期待“故宮零廢棄”更多精彩
除了以上活動之外,“零廢棄日”活動現場還準備了其它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例如,堆肥花壇周邊鋪設了一張六米畫卷,參加體驗的青少年們在對堆肥花壇進行觀察后,共同繪制了一幅故宮生物長畫卷。
同時,令人期待已久的“我在故宮觀鳥”活動也在當天揭開了帷幕,喜愛觀鳥的朋友可以通過“觀鳥記錄中心”小程序參與活動。
2020年,故宮博物院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了“故宮零廢棄”項目,希望在觀眾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精細的廢棄物管理方式,持續追求“將填埋/焚燒處理的垃圾減少至無限趨近于零”的目標。2022年,該項目將故宮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其中,進一步綠色故宮內涵。隨著“故宮零廢棄”項目的推進,無論是垃圾分類具體工作的開展,還是每一位故宮人環保意識的提升,故宮博物院已將“零廢棄”理念慢慢融入到日常工作的運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