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宮城,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文明的縮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間,藏品186萬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個建筑構件,甚至一草一木,無不閃爍著熠熠的文明之光,無不承載著深厚而廣博的文化之脈。它又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更是一所學術研究重鎮。
2022年9月15日下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作題為“功侔魯壁——抗戰時期故宮文物的遷徙與展覽”專題講座。這是“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三期第一講。徐婉玲研究館員現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要從事故宮博物院史和近代中國博物館史研究,并擔任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所長。

講座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于慶祥研究館員主持。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紅旗聯合主辦。故宮博物院研究室承辦。院內外聽眾三十六萬余人在線上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主持人介紹了第三期講座基本情況以及主講人的學術經歷和研究領域,解讀了“功侔魯壁”的含義以及在故宮院史中的特殊意義。
主講人首先講解了如何理解、認識故宮,她認為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由作為明清皇宮的故宮、故宮文物、故宮博物院這三個層次構成,重點介紹了在晚近時期故宮博物院是如何從皇家宮殿到博物館的轉變過程,講述了清帝退位、開辦古物陳列所、古物陳列所收藏的來源、清室優待條件、清室善后委員會及其點查工作、“故宮博物院”匾額、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各宮殿展覽體系等故宮博物院成立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和元素,強調了從皇家的私人空間變為國家的公共空間、從私有財產變為公共文物的重要意義。在講述中,主持人引用了當時的老照片、時人評論。
接下來,主講人運用了大量的史實、圖片講述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歷程。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機關及其文物保管問題故宮博物院亦就文物安全籌謀對策,呈請行政院,擬設臨時警衛處,統一管理和調度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以及歷史博物館的警衛力量,以保護文物安全。一二八事變后,故宮博物院各館處著手撤收各殿內所陳列的重要文物,集中人手從事文物包扎、編號造冊及裝箱工作,并送入新建延禧宮防火險庫房保存。1932年8月中旬,日軍進犯熱河,平津形勢日益危險,故宮博物院呈文行政院,擬議將故宮文物遷移至北平東交民巷及天津、上海租界區域保存。古物陳列所主任錢桐亦急電內政部,呈遞《古物陳列所擬具國難期內應付非常事變計畫》,擬議擇選部分古物精品,送東郊民巷六國飯店地窖保存,并計劃在院內空地挖掘地窖,以備存藏金屬陶瓷等古物珍品。社會各界人士亦十分擔憂故宮古物安全,紛紛致電故宮博物院,建議選擇精品,遷移到安全的地方。當時各方就故宮文物就地保管,還是遷存他處進行了激烈的討論。1933年初,榆關失陷,平津屏障盡失,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決議擇選重要物品南遷。行政院下達訓令,決議故宮文物運送上海保存。1933年2月6日晚,首批故宮文物2118箱由午門出天安門,運送至正陽門西車站。2月7日晨,首批文物離開北平。為避免天津站日軍的襲擊,火車經平漢、轉隴海、回津浦線南下,沿途所經當地政府均奉命派軍警分段護送。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快。文物抵達浦口之時,國民黨中政會議通過了張繼關于故宮文物分運洛陽與開封的提案。行政院主張遷往上海租界保存,中政會同意移運洛陽、開封保管。后經協調,決定將古物、圖書遷往上海,文獻檔案存放在行政院大禮堂。1933年2月至5月間,故宮博物院文物分五批南遷上海,總計13427箱又64包。此外,隨故宮文物南遷的還包括古物陳列所文物5414箱、頤和園文物640箱又8包8件以及國子監石鼓11箱,共計6065箱又8包8件。

為更好地保存文物,經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多次討論商議,國民政府教育部將金陵名勝朝天宮劃歸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作為設立南京分院及建筑保存庫的地點。1936年9月26日,南京分院保存庫落成,存放在上海天主堂街及四川路兩處庫房的文物箱件陸續轉運至朝天宮保存庫。1937年1月1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編制庫房規則,繼續文物點收,并策劃陳列展覽。1937年盧溝橋事變促進了故宮文物繼續遷徙,揀選了80箱精要文物遷往湖南大學圖書館。隨著淞滬會戰的爆發與戰局的失利,南京分院的故宮文物按照北路、中路和南路進行緊急疏散。北路通過隴海線運往寶雞,經漢中到達成都,最后運至峨眉山下大佛寺及武廟保存。中路經水路運至漢口,經宜昌轉運重慶,到達樂山,存放于樂山安谷。南路到達貴陽,存放于安順的華嚴洞里。期間歷盡千辛萬苦,躲避日軍空襲轟炸與陸地圍剿,根據戰時情況隨時改變目的地,調動各方力量辦理暫存、保管、運輸等事宜。


圖六 樂山安谷文物庫房位置簡圖
隨后,主講人講述了南遷過程中的海外展覽與國內展覽。海外展覽主要是倫敦藝展和蘇聯展覽,國內展覽主要是南京、重慶的展覽。1934年2月,英國收藏家大維德、歐摩福波羅士以及博物館學者霍蒲森等人聯合簽署《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備忘錄》,呈送駐英公使郭泰祺,擬于1936年在倫敦舉辦一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希望中國政府能將故宮博物院歷代收藏品送往展覽。經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議決議設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直接隸屬行政院,負責展覽會籌備事宜。1935年4月8日,先在上海舉辦一場“倫敦中國藝術展覽上海預展會”。1935年6月6日,英國政府所派軍艦薩??颂栄b載中國參展古物駛離上海,環印度洋、紅海及地中海西行,于7月25日抵達樸茨茅斯港口,安全運抵皇家藝術學院的伯靈頓宮。11月28日,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皇家藝術學院開幕。展廳內所陳中國文物大致按照殷商周、戰國漢魏、魏唐、宋、宋元、明、清等朝代先后為脈絡,各朝代的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及玉器、織繡等被并置在一起。這場彪炳史冊的中國藝術展,受到熱烈歡迎,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展覽會共計接待參觀者達42萬余人次,展覽會各項收入總計4.5萬余英鎊,支出2.8萬余英鎊,結余1.8萬余英鎊。倫敦藝展修正了西方長期以來對中國藝術的看法。尤其是中國繪畫所蘊含的哲學自然觀,令英國人士大為震驚:“中國藝術的秘密在于,它與大自然的絢麗與浩瀚融為一體”,“它似乎用一種更理智、更平和的視角表達一種更為完整的人生愿景”。
1936年5月18日,赴英參展古物安全抵達南京下關火車站,赴考試院明志樓存放。6月1日,“參加倫敦中國藝展會展品南京展覽會”在考試院明志樓開幕,這次展覽目的在“使國人對參加倫敦展覽會古物重加印證,且借此得知吾國古物流傳國外之情形及其收藏所在”。展覽期間,雷震、滕固等在講演及文章中反復向公眾闡明南京展覽會的目的和意義:“我國古物在倫敦展覽時,國外公私收藏家參加者極多,均為我國歷史上名貴古物?,F經攝影參加陳列,可使吾人對古物流落國外,發生無限悲痛感想,而喚起國人保存古物之注意?!?936年6月1日至22日,南京展覽會共接待參觀者近6萬人次,日均接待觀眾2500人次,超過了上海預展會的日均參觀人數。

1939年4月,為使蘇聯民眾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政府與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達成協議決定在莫斯科舉行“中國藝術展覽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從貴州華嚴洞內的文物中揀選了2箱精品,故宮文物飛越亞歐大陸,赴蘇聯展覽,9月24日到達莫斯科。1940年1月2日展覽開幕,會場設于蘇聯東方文化博物館,開幕當日,近3000人出席了觀禮。這次展覽引起了蘇聯民眾對中國抗戰之同情。

1943年冬季,陪都重慶多霧,日軍很少來轟炸,環境相對安全,故宮博物院從存儲安順華嚴洞的院字號箱件中選題書畫142件,由莊尚嚴等人將參展文物押運至重慶中央圖書館展覽,展覽名稱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會”。分兩期舉行,首期展覽時間為1943年12月25日至1944年1月4日,第二期展覽時間1944年1月5日至16日。為了方便參觀,展品目錄編排順序以展覽標簽號碼為序,先卷、冊,后立軸,依次排列。雖處戰爭時期,但此次故宮書畫展覽會可謂轟動一時,各界名流及眾多藝術家前去參觀品評,至今保留下多篇評論。主講人認為重慶書畫展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主講人強調故宮文物南遷史跡保護,實則是一場國家記憶的建構,在跌宕起伏的戰爭環境中,故宮文物經由顛沛流離之遷徙、遠涉重洋之展覽、亂山鄉野之保存,逐漸與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休戚與共。故宮文物南遷是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壯舉,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歷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跡。
最后,主講人提到了現在故宮博物院在不斷推進故宮文物南遷檔案整理與史跡調研工作,以客觀還原歷史事實、科學保護舊址遺跡、真實再現文化記憶。2010年6月,兩岸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活動,并舉辦“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2017年6月,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成立,深入開展故宮文物南遷的史料整理與學術研究。2019年12月,“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2021年6月,首個在故宮文物南遷遺址內設立的主題歷史紀念館——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于正式開館。2022年4月,樂山故宮文物南遷陳列館成功獲得四川省文物局備案確認,場館建設和展覽策劃正在積極推進中。
徐婉玲研究館員報告完成后,主持人于慶祥研究館員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點評。他強調通過此次講座,明白了很多細節性問題,從故宮文物南遷起源到線路到各種展覽,將南遷文物的方方面面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大家。并認為文物南遷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守護,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