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均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不同門類,但往往被合稱為“竹木牙角雕”,有時甚至還將果核雕、匏器(葫蘆)工藝等也囊括于內,成為在青銅、陶瓷、玉器、金銀器等傳統深厚影響巨大的工藝門類之外的各種工藝雜項的代名詞??傮w而言,這幾種工藝確有共性。首先,它們的歷史都極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質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比較輕易地直接獲取,所以對這些材質的廣泛利用顯然早于青銅、陶瓷等人工材質,它們被制作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工具、樂器等。我們通過古代與器具有關的漢字,多從“木”從“竹”等,就不難想見,特別是零星的考古發現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其次,這幾種工藝出現得較早,卻一直與日用聯系較密切,竹、木、匏等俯拾皆是,往往即取即用,難成重器,加之質地容易朽壞,所以留存實物與文獻材料非常零散;象牙與犀角雖然比較珍罕,但又過于稀少,而且本身形態局限性很大,因此可資排比的資料也不多??梢哉f,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們都沒有形成穩定的工藝傳統。直到明清時期,隨著整個工藝美術領域的繁榮與發展,竹木牙角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藝技法,留下了大量美輪美奐的作品,派生出全國聞名的地方物產,得到了上層社會的關注乃至親身參與。再次,在明清時期出現的眾多著名匠師中,有很多兼能治竹木牙角者,他們在雕刻技法、器型設計、裝飾意匠等方面,使各門類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而且,竹木牙角幾乎都被用來制作小件的陳設品、文房用具、玩賞器物等,應用范圍也很相似。當然,竹、木、牙、角雕在共性之外,更多獨立的面貌,它們針對材質的不同屬性,均具備一套完善而獨特的雕刻技術,有自家傳承有序的演生規律,更有許多姿態各異的作品傳諸后世。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時代的風尚和審美取向,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