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清康熙,高12.3厘米,口徑1.2厘米,腹徑6.7厘米,足徑5厘米。清宮舊藏。
瓶直口,長頸,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以藍色琺瑯釉為地,飾纏枝蓮紋,圈足上以蓮瓣紋作裝飾。足底陰刻“康熙年制”四字款。
瓶掐絲纖細,釉色飽滿,砂眼較少,具有顯著的康熙朝特征,是康熙時期代表作之一。
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后用藥焊于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m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中國傳統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成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的圖案,統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中國傳統裝飾花紋形式之一。其繪花朵上下周轉,枝葉相互纏繞成圖案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以蓮花為主題者,稱纏枝蓮。蓮花是隨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的工藝品上流行開的。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藝術在中國大為盛行,蓮花便作為佛的象征而廣泛出現在中國的工藝品上。南北朝時瓷器上的蓮花瓣裝飾十分普遍,成為這一時期瓷器裝飾的標志性的紋樣。此后,蓮花就成為瓷器裝飾中最普遍的紋樣之一。
全稱“總管內務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機構。始設于清初。順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內務府,改設十三衙門。順治十八年(1661年)廢十三衙門,重設內務府??滴跏辏?677年)內務府初具規模,下設七司三院: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慶豐司、營造司、慎刑司、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其職能與國家機構中的六部相對應。另有分支機構一百三十余處。<br> <br> 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近代稱“火鍍金”。此術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漢代稱“金涂”或“黃涂”。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則附著于器面不脫落。
蓮花俗稱“佛花”,蓮瓣紋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紋飾。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蓮瓣紋做裝飾。隋初瓷器裝飾也受此風影響。金屬工藝的一種。即用工具剔除地紋,使紋飾輪廓線凸起。鏨金工藝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現,到清代,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金屬工藝品上。 掐絲琺瑯器的圖案裝飾技法之一。指在圖案裝飾中以單線掐絲處理枝蔓花卉的作法。
TAG標簽耗時:0.04547190666198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