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麾將軍李思訓碑》,唐李邕撰并書,唐刻,宋拓,裝裱成冊,共22頁,每頁縱31.6厘米,橫22.2厘米。
有梁鼎芬題簽,朱翼庵題跋,鈐“何厚琦”、“子彰”等印15方。為“藝”字未損本。
《云麾將軍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神道碑并序》。此碑于唐開元八年(720年)六月立,在陜西蒲城縣橋陵。行書33行,行70字。額篆書4行12字。為睿宗(李旦)之“橋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銘文內容記述李思訓生平事跡。
此碑為李邕44歲時所書,用筆清勁,猶是盛唐風范,為歷代書家稱道。明王世貞評述“李北海(書)翩翩自肆,乍見不使人敬,而久乃愛之,如蔣子文佻達好灑丹青,竟為神也?!?br />
此碑下半部字跡被鑿損,上半部字跡較清晰。
宋陳思《寶刻叢編》,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等書著錄。 李思訓(651—716年),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朝宗室。唐代書畫家。唐高宗時任揚州江都令,武后時宗室遭陷,被迫“棄官潛匿”,中宗復位后才重新為官,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工書,善青綠山水,師承隋代展子虔,并加以發展,形成意境奇偉,用筆遒勁,具有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風格,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畫史上稱其為“大李將軍”。明朝董其昌提出繪畫的南北宗論,把他列為“北宗”之祖。
李邕(687—747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薦為左拾遺。唐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為人辭烈義邁,剛正不阿。天寶元年(747年)被誣奸贓入獄,宰相李林甫令祁順、羅布奭杖殺之,年70歲。北海文章、書翰、公直、詞辨、義烈、英邁皆過人,時稱六絕。他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杰出的書法家,善正行草書,文名滿天下?!短茣酚袀?。其書善學王右軍,又得力于王獻之,行草尤為卓著。由于他天資高,并又善于吸收各家之長,故他的書法風采動人,氣宇軒昂,自成家數。
李旦(662-716年),初名旭輪,唐高宗第八子,廟號睿宗。好學通訓詁,書法正體,不尚浮華,工草隸書。所書大相國寺碑額為一絕。卒年55歲。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以詩文名于世,工書法,兼善畫。書畫評論頗多。為明代著名文人,曾與李攀龍共主文壇,李死后獨主文壇二十余年,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復古摹擬,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后七子“,在當時影響極大。卒贈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別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錄》《書苑》《畫苑》等。<br />
顧炎武(1613—1682年),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世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的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后,又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著作。TAG標簽耗時:0.0312187671661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