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rn715"><dfn id="rn715"></dfn></big>

            <thead id="rn715"></thead>

                <pre id="rn715"></pre>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一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二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三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四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五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六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七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八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九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一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二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三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四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五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六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七
                天發神讖碑-碑文之十八

                【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讖碑》,吳天璽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國吳孫皓繼帝位,昏庸殘暴,政局日漸險惡。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讖文的輿論,以為吳國祥瑞而刻此石。相傳為皇象書,但無確據。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吳”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于江寧(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師將碑移至轉運司后圃籌思亭,不知何時又移江寧學尊經閣,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不慎失火,此石盡毀。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胡宗師跋,崇寧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綱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發神讖碑》的書法被康有為嘆為“奇偉驚世”。書碑者以隸書筆法寫篆,起筆處極方且重,轉折處外方內圓,下垂處中鋒收筆呈懸針狀,棱角分明的字形顯示了威嚴厚重的力量,為歷代書家所稱道。宋黃伯思云:“吳時有《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br />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傳世的最舊拓本,為剪條裝冊,只存碑文,無胡宗師、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吳郡”之“吳”字口部稍損,“郡”字完好,其它稍損筆劃處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余方。
                  清王昶《金石萃編》,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TAG標簽耗時:0.024338006973267 秒

                撰稿人:許國平


                關鍵詞: 神讖 孫皓 皇象 翁方綱 北平 康有為 黃伯思 王昶
                問題反饋
                圖書館

                圖書館

                視聽館

                視聽館

                故宮旗艦店

                故宮旗艦店

                全景故宮

                全景故宮

                v故宮

                v故宮

                精品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big id="rn715"><dfn id="rn715"></dfn></big>

                          <thead id="rn715"></thead>

                              <pre id="rn715"></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