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發神讖碑》,吳天璽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國吳孫皓繼帝位,昏庸殘暴,政局日漸險惡。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讖文的輿論,以為吳國祥瑞而刻此石。相傳為皇象書,但無確據。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吳”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于江寧(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師將碑移至轉運司后圃籌思亭,不知何時又移江寧學尊經閣,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不慎失火,此石盡毀。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胡宗師跋,崇寧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綱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發神讖碑》的書法被康有為嘆為“奇偉驚世”。書碑者以隸書筆法寫篆,起筆處極方且重,轉折處外方內圓,下垂處中鋒收筆呈懸針狀,棱角分明的字形顯示了威嚴厚重的力量,為歷代書家所稱道。宋黃伯思云:“吳時有《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br />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傳世的最舊拓本,為剪條裝冊,只存碑文,無胡宗師、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吳郡”之“吳”字口部稍損,“郡”字完好,其它稍損筆劃處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余方。
清王昶《金石萃編》,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 讖:迷信的人指將來要應驗的預言、預兆。神讖則是指將來要應驗的神的預言。孫皓(242--283年),字元宗,一名彭祖,三國吳國皇帝,在位十六年。此人多忌諱,好酒色,殘暴驕盈。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西南)人。三國吳書法家。在吳官至侍中,曾任青州剌史。自幼工書,師法東漢章草大家杜操。擅長篆、八書、章草各種書體,而尤以章草見長。<br>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博學,富藏書,工詩文,長于考證金石。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旁涉漢隸,自成一格,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并稱“乾隆四家”。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等。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又號更生,南海(今<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廣東佛山南海區</span>)人。清光緒年進士,官工部主事?!拔煨缱兎ā钡闹饕宋镏?。清末著名書論家,倡法北碑,書學包世臣、張裕釗,得力于《石門頌》,評者謂有“縱橫奇宕之氣”。其書不泥于古法,點劃結字不求工整,處處皆有新意。著有《廣藝舟雙楫》一書?!肚迨犯濉酚袀?。黃伯思(1079-1118年),字長睿,自號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書省校書郎。工書,“正、行、草、隸書皆精?!?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清學者。乾隆年進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學,收羅商周銅器及歷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種,編為《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能詩詞、古文。TAG標簽耗時:0.02433800697326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