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帖為匯刻叢帖,共二十卷,潘師旦摹刻于絳州(今山西新絳),故名。此帖刻于宋皇祐、嘉祐年間(1049--1063年),以淳化閣帖為底本而有所增刪。
潘師旦,據宋人記載為尚書郎。傳說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絳帖十卷。長子得前十卷,因負官債,帖被沒入官庫,絳州太守補刻后十卷足成一部,稱“公庫本”或“東庫本”;次子也補前十卷,人稱“私家本”。原石刻后不久即毀。有重刻“新絳帖”及十二卷“偽絳帖”等,翻刻甚多。
絳帖前十卷的第一卷為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為王羲之書,八至十卷為王獻之書;后十卷第一卷為大宋帝王書,第二卷歷代帝王書,第三至六卷為王羲之書,第七、八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九卷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故宮庋藏宋方楷舊藏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兩卷及后十卷中的七、八兩卷,共兩冊,鈐“方一軒”等印。此帖宋刻、宋拓、宋裝裱,絕無僅有,貴為珍寶。
拓本尺寸每頁縱25.6厘米,橫20.7厘米。
此帖宋姜夔《絳帖平》,清程文榮《南樹帖考》,容庚《叢帖目》、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有著錄。宋太宗(趙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然后摹刻成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賜一部,此即淳化閣法帖十卷,簡稱閣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賜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極難得,王著學識不足,采擇不精,標題多誤。淳化閣帖是第一部官刻叢帖,故稱“祖帖”。
庫本:昇平署存檔的戲本。賣帖的店鋪為賺錢而偽造之物。每卷后均刻“淳化五年(994年)潘師旦奉旨摹勒上石”等字樣。第一卷是上古及秦、漢人書,第二卷為漢、魏、晉人書,第三至五卷為王羲之書,第六、七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為晉人書,第九卷為宋、齊、梁人書,第十至十二卷為唐人書。據錢泳《履園叢話》所記,大抵為明、清時帖肆(店鋪)所作。帖肆將翻刻絳帖加刻年月,鈐收藏家印鑒,以充宋拓。
第二至五卷收入三國鍾繇、皇象,晉王導、王洽等王氏一門書,謝安、謝萬、山濤、索靖書,南朝羊欣、王僧虔、王筠、蕭子云書,隋智果、智永,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張旭、李邕、懷素、柳公權等書。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屬山東?。┤?,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稌x書》卷八十八有傳。傳世書跡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TAG標簽耗時:0.0304329395294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