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拓墨池堂選帖】
明代著名刻手章藻,從其家藏和外借的書法作品中選擇出優秀之作摹勒上石,名《墨池堂選帖》。該帖系歷代叢帖,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正月摹勒上石,三十八年(1610年)刻畢,共五卷,取材于晉、唐、宋、元名家書跡。卷一,王羲之、王獻之書;卷二,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智永等人書;卷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歐陽詢、顏真卿等人書;卷四,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人書;卷五,趙孟頫書。因章氏疏于鑒別而有偽書收入,但鐫刻傳神,為明代著名刻帖。
故宮所藏明代拓本,出于原石,內容包括第二、三卷中的一部分帖,已是殘本。原石拓本希少,歷來為世所重,此拓氊蠟精良,楮墨淳古,雖為殘本,卻屬鳳毛麟角,值得珍愛。此本的另一可貴處是它的雙鉤補缺筆若游絲,盡現真韻。張伯英云為張受鉤補。
帖中有張廷濟、張伯英題跋批語共60段,鈐“勺圃”、“老勺平帖”、“張叔未”、“花山馬氏”等印27方。白麻紙挖鑲裱,雙鉤用油紙,每頁尺寸縱26.9厘米,橫13.7厘米。
此帖清歐陽輔《集古求真補正》,容庚《叢帖目》、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章藻 (1547--?年),字仲玉,南京長洲人,章文之子。父子皆善刻,并由此揚名,有《真賞齋》、《停云館》、《墨池堂》等帖傳世。
古代書碑的方法之一。將要刻的文字寫在紙上,用半透明紙蒙在原作背面,用筆蘸取,朱紅顏料依字形勾出筆道輪廓,然后雙勾好的摹紙復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紙數層放在摹紙之上,以石均勻砑磨,使朱紅筆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書家的墨跡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屬山東?。┤?,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稌x書》卷八十八有傳。傳世書跡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智永(生卒年不詳),名法極,會稽(浙江紹興)人。南朝陳、隋年間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稱“永禪師”。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孫。其書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詣深厚,草、楷皆工。相傳其于永欣寺閣上居30年,書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他習字用過的廢筆積滿了五大竹簏。因求書者甚眾,所居門檻被踏穿,以鐵葉裹之,人謂“鐵門限”。其書體法度謹嚴,筆力精到,對后世影響很大。唐虞世南得其傳授。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列智永章草、草書入妙品,隸書(正書)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
《宣和書譜》卷十七謂御府藏其書跡有草書《常侍帖》、《參軍帖》、《故舊帖》、《至通法師帖》、《春雨帖》、《千文》,真書《月儀》、《獻歲帖》等。傳世書跡有《仿鐘繇宣示表》等。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精書法,為唐太宗的書法導師。擅真、行體,親承智永傳授,繼承二王傳統。真書體方筆圓,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麗;行書遒媚不凡,筋力稍寬。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家”。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曾任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太子賓客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工書,尤以楷書精絕。師顏真卿、歐陽詢而能參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其用筆法,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闭Z意雙關,既論寫字,又行筆諫。當時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權手筆,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另備資材,專求柳書。傳世書跡頗多,楷書以《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最具特色。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經歷陳、隋、唐三朝,貞觀間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h男。歐陽詢博覽古今,書則八體盡能,尤工正、行二體,學王羲之、王獻之,吸收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筆力險勁刻厲,意態精密俊逸,法度森嚴,世稱“歐體”,于后世影響深遠。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家”。唐人張懷瓘評之曰:“真行之書出于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于虞世南?!保ā稌鴶唷罚┯小队莨Ч?、《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諸名碑傳世。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臨沂(今屬山東)人。唐代書法家。曾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等。書法初學褚遂良,后請教張旭,深悟筆法。參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真書筆力彌滿,端莊雄偉,氣勢森嚴,行書遒勁郁勃,闊達自在,書風明顯區別于二王(羲之,獻之)和唐初諸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世稱“顏體”。與當時另一位書法家柳公權并稱“顏柳”。唐人《書評》論其書:“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眰魇滥E有正書《自書告身》、行書《祭侄文稿》和《劉中使帖》,碑刻有《爭坐位帖》、《多寶塔碑》、《東方畫贊》、《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中興頌》等。后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熙寧時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對王安石所行新政有異見,上書神宗,遂被貶謫黃州。元祐間復起用,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紹圣四年(1097年),黨爭又起,再謫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歿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詩清新雅健,風格獨具。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書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家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工畫竹,學文同,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筆奇古。論畫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畫”,強調詩畫一律,為古代文人畫先驅。傳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傳世繪畫有《古木怪石圖》卷、《枯木竹石圖》卷(與文同《墨竹圖》卷合裝),現藏上海博物館。著有《東坡七集》、《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等?! ?/span>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官。紹圣年間因章惇、蔡卞等黨人論實錄多誣,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貶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廣西宜山),死于該地。他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學于蘇軾門下,被稱為“四學士”。他善為文章,長于寫詩,尤以擅長書法著稱,其楷體字勢開張,筆力剛勁;草體盤曲迴旋,變化無方,被譽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保总馈懂嬍贰罚﹦摗懊准疑健?。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保ā度菖_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舉進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為官。善詩文。書法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被推為本朝第一,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端问贰酚袀?。 趙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元之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br />
用透明的紙覆蓋在樣本上,以極細的筆劃描摹出字的輪廓。一般用黃色油素紙,紙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跡的筆道輪廓。這種將字摹出筆道輪廓的方法稱雙鉤。
游絲的形狀像一盤微形發條,英文稱balance spring“擺輪發條"”,因其外形猶如發絲,又稱之為“發形發條”,中文譯為游絲。
游絲按照旋轉的方向可分為左旋游絲和右旋游絲。早期的游絲是由鐵等金屬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內端固定在擺輪軸的內樁上,外端固定在擺夾板樁上。鐘表上的游絲年代早的大多數采用磷青銅金屬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鎳基合金,其主要成份有鎳、鐵、鈦、錳、硅等。由于擒縱調速機構有不同的頻率,所以對游絲的鋼度、長度、寬度、厚度、均勻度和材料的彈性都有不同的規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絲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組裝、調試和修復擺輪上的游絲。
張伯英(1871--1949年),江蘇銅城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思科舉人。曾于段祺瑞政府任秘書,后執教北平成達中學。書法獨樹一幟,碑帖尤精評審,亦富收藏。有《閱帖百卷》等。
張廷濟(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順安,號叔未,一字說舟,又字作田,又號海岳庵門下弟子,晚號眉壽老人,浙江嘉興人。清嘉慶三年(1798年)解元。工詩詞,精金石考據之學,收藏鼎彝、碑版及書、畫甚多。精于行書和楷書,初摹鐘、王,五十歲后出入顏、歐間,晚年兼法米芾。著《清儀閣題跋》、《清儀閣印譜及詩鈔》、《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等。TAG標簽耗時:0.082303047180176 秒
撰稿人:尹一梅
摹勒上石
古代書碑的方法之一。將要刻的文字寫在紙上,用半透明紙蒙在原作背面,用筆蘸取,朱紅顏料依字形勾出筆道輪廓,然后雙勾好的摹紙復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紙數層放在摹紙之上,以石均勻砑磨,使朱紅筆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書家的墨跡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
王獻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屬山東?。┤?,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稌x書》卷八十八有傳。傳世書跡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詳),名法極,會稽(浙江紹興)人。南朝陳、隋年間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稱“永禪師”。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孫。其書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詣深厚,草、楷皆工。相傳其于永欣寺閣上居30年,書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他習字用過的廢筆積滿了五大竹簏。因求書者甚眾,所居門檻被踏穿,以鐵葉裹之,人謂“鐵門限”。其書體法度謹嚴,筆力精到,對后世影響很大。唐虞世南得其傳授。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列智永章草、草書入妙品,隸書(正書)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 《宣和書譜》卷十七謂御府藏其書跡有草書《常侍帖》、《參軍帖》、《故舊帖》、《至通法師帖》、《春雨帖》、《千文》,真書《月儀》、《獻歲帖》等。傳世書跡有《仿鐘繇宣示表》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精書法,為唐太宗的書法導師。擅真、行體,親承智永傳授,繼承二王傳統。真書體方筆圓,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麗;行書遒媚不凡,筋力稍寬。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家”。
柳公權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曾任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太子賓客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工書,尤以楷書精絕。師顏真卿、歐陽詢而能參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其用筆法,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闭Z意雙關,既論寫字,又行筆諫。當時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權手筆,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另備資材,專求柳書。傳世書跡頗多,楷書以《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最具特色。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經歷陳、隋、唐三朝,貞觀間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h男。歐陽詢博覽古今,書則八體盡能,尤工正、行二體,學王羲之、王獻之,吸收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筆力險勁刻厲,意態精密俊逸,法度森嚴,世稱“歐體”,于后世影響深遠。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家”。唐人張懷瓘評之曰:“真行之書出于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于虞世南?!保ā稌鴶唷罚┯小队莨Ч?、《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諸名碑傳世。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臨沂(今屬山東)人。唐代書法家。曾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等。書法初學褚遂良,后請教張旭,深悟筆法。參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真書筆力彌滿,端莊雄偉,氣勢森嚴,行書遒勁郁勃,闊達自在,書風明顯區別于二王(羲之,獻之)和唐初諸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世稱“顏體”。與當時另一位書法家柳公權并稱“顏柳”。唐人《書評》論其書:“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眰魇滥E有正書《自書告身》、行書《祭侄文稿》和《劉中使帖》,碑刻有《爭坐位帖》、《多寶塔碑》、《東方畫贊》、《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中興頌》等。后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熙寧時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對王安石所行新政有異見,上書神宗,遂被貶謫黃州。元祐間復起用,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紹圣四年(1097年),黨爭又起,再謫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歿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詩清新雅健,風格獨具。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書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家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工畫竹,學文同,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筆奇古。論畫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畫”,強調詩畫一律,為古代文人畫先驅。傳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傳世繪畫有《古木怪石圖》卷、《枯木竹石圖》卷(與文同《墨竹圖》卷合裝),現藏上海博物館。著有《東坡七集》、《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等。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官。紹圣年間因章惇、蔡卞等黨人論實錄多誣,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貶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廣西宜山),死于該地。他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學于蘇軾門下,被稱為“四學士”。他善為文章,長于寫詩,尤以擅長書法著稱,其楷體字勢開張,筆力剛勁;草體盤曲迴旋,變化無方,被譽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保总馈懂嬍贰罚﹦摗懊准疑健?。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保ā度菖_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舉進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為官。善詩文。書法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被推為本朝第一,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端问贰酚袀?。
趙孟頫
趙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元之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游絲
游絲的形狀像一盤微形發條,英文稱balance spring“擺輪發條"”,因其外形猶如發絲,又稱之為“發形發條”,中文譯為游絲。 游絲按照旋轉的方向可分為左旋游絲和右旋游絲。早期的游絲是由鐵等金屬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內端固定在擺輪軸的內樁上,外端固定在擺夾板樁上。鐘表上的游絲年代早的大多數采用磷青銅金屬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鎳基合金,其主要成份有鎳、鐵、鈦、錳、硅等。由于擒縱調速機構有不同的頻率,所以對游絲的鋼度、長度、寬度、厚度、均勻度和材料的彈性都有不同的規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絲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組裝、調試和修復擺輪上的游絲。
張廷濟
張廷濟(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順安,號叔未,一字說舟,又字作田,又號海岳庵門下弟子,晚號眉壽老人,浙江嘉興人。清嘉慶三年(1798年)解元。工詩詞,精金石考據之學,收藏鼎彝、碑版及書、畫甚多。精于行書和楷書,初摹鐘、王,五十歲后出入顏、歐間,晚年兼法米芾。著《清儀閣題跋》、《清儀閣印譜及詩鈔》、《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