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賞齋帖》,一冊,44頁,每頁縱27.4厘米,橫15厘米,托裱,蟬翼拓,拓工裝潢極精細。
本帖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華夏編次,章簡甫鐫刻,石在蘇州。華夏,無錫人,博學好古,收藏繪畫法書鼎彝甚富,建真賞齋,品鑒推江東巨眼。
金帖三卷,上卷是三國·鍾繇《薦季直表》,中卷是晉·王羲之《袁生帖》,下卷為唐·王方慶《萬歲通天帖》,并刻岳珂、陸行直、鄭元祐、張雨、袁泰、李應禎、吳寬等跋。
帖刻不久遭火而毀,復刻稍遜,故有火前本與火后本分別?;鹎氨镜脑┌系?0行與第11行刻時顛倒位置,重刻時糾正過來,于是成為前后兩本顯著區別之一。世重火前本,然傳世希少。這本真賞齋帖是火前本,淡墨精拓,不差纖毫,可謂“紙如黃絹,墨如蟬翼”。
容庚《叢帖目》著錄。拓本中捶拓精致,墨極淡而且均勻,其色澤如鳴蟬之翼,故稱蟬翼拓。這種拓法較難,所見拓本甚少。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寶章集。該帖在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傳至王羲之后裔王方慶家。王家將書跡十卷,凡28人的書帖進覽武后。其中7人(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皆王氏一門)十帖為唐人所摹,傳之后世。宋代被岳珂收藏,元時在其幾世孫仲遠處,明歸華夏,輾轉入清內府,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陸行直(生卒年不詳),宋末元初代人,字季衡,江蘇吳江人。善書,詩畫清勁,為人所稱。 張雨(1277—1348年),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20余歲棄家為道士,往來華陽云石間。從虞集受學。博學多聞,善談名理。生平慕米芾為人,故其議論襟度頗為類之。詩文、書、畫清新流利,有晉、唐風范。李應禎(1431-1493年),初名甡,一名維熙,以字行,更字貞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舉鄉試,入太學,授中書舍人。弘治中為太仆少卿。博學好古,書法楷、行、草、隸、篆皆能。 吳寬(1435—1504年),字原博,號匏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會試、廷試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內閣,專任典誥。弘治十六年(1503年)進禮部尚書,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謚文定,贈太子太保。行履高潔而自守以正。工詩文,有《匏庵家藏集》。善書法,規模蘇軾,自成一格,為明代著名書法家。TAG標簽耗時:0.045479059219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