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堂帖為宋刻匯帖。帖石早佚,拓本流傳極少,歷代文獻著錄也未見全帙。卷末無年款及刻帖人姓名,因此不知其確切年月與卷數。
澄清堂帖相傳南唐刻,翁方綱從帖的標題文法、字法,張伯英從字的避諱等方面考證定為南宋刻。此帖明以前未見注錄,后注錄者多只見五卷,皆王羲之書。其間內容多見于淳化閣帖,也有閣帖所無者,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的重要資料。
故宮博物院藏原石宋拓殘卷,原為孫承澤舊藏,存第一卷28頁,第三卷36頁,第四卷18頁,共計82頁。每頁尺寸縱26.5厘米,橫13.4厘米,均有硃書釋文。有孫承澤、潘仕成、耆英等人跋17段,鈐“北平孫氏”、“吳乃琛印”等藏印28方。該帖白紙鑲邊剪方裱本,麻紙烏墨拓。
澄清堂帖原石刊刻極精,明以來各評家比比稱頌。何紹基贊此拓:“于淳化、大觀、絳、潭、太清樓諸拓為遠勝也?!?br />
有翻刻本行世。
此帖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清歐陽輔《集古求真》、又《集古求真補正》,楊震方《碑帖敘錄》、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有著錄。無年款及刻帖人姓名,較公認的說法為南宋刻。有曰澄清堂是南宋時泰州(今江蘇泰縣)提舉茶鹽司一所廳堂,常平使施宿將所收集的王羲之法帖于該處摹刻上石,稱“澄清堂帖”。
也稱叢帖,即匯集了諸名家的多件作品刊刻而成。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博學,富藏書,工詩文,長于考證金石。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旁涉漢隸,自成一格,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并稱“乾隆四家”。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等。張伯英(1871--1949年),江蘇銅城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思科舉人。曾于段祺瑞政府任秘書,后執教北平成達中學。書法獨樹一幟,碑帖尤精評審,亦富收藏。有《閱帖百卷》等。
是我國歷史上特有的制度和風俗,主要是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或寫出,而用缺筆、空缺之法或其它字來替代。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宋太宗(趙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然后摹刻成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賜一部,此即淳化閣法帖十卷,簡稱閣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賜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極難得,王著學識不足,采擇不精,標題多誤。淳化閣帖是第一部官刻叢帖,故稱“祖帖”。
孫承澤(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號北海,又號退谷,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明崇禎進士,官給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鑒別書畫,其常用鑒藏印記有“孫承澤印”、“退谷老人”、“北平孫氏硯山齋圖書”、“北海孫氏珍藏書畫印”、“長宜子孫”等。著有《庚子銷夏記》八卷,為其所藏書畫的著錄書。此書所錄以題跋為詳,間有議論與考證,鑒裁精審,評論獨到,為學者所重。另有《春明夢余錄》《天府廣記》等多種著述傳世。其常用鑒藏印記有“孫承澤印”、“退谷老人”、“北平孫氏硯山齋圖書”、“北海孫氏珍藏書畫印”、“長宜子孫”等。耆英(1790—1858年),字介春,清宗室,滿洲正藍旗人。曾任副都統、侍郎、盛京將軍。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他擔任廣州將軍,后調任杭州將軍,不久被授予欽差大臣,尋求與英軍妥協。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他和伊里布在南京與英軍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隨即又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虎門訂立了《南京條約》善后章程《虎門條約》,與美國、法國訂立了《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使中國喪權失土,開始邁向殖民地的深淵。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在屢次派遣大員都無法開啟議和的情況下再次啟用耆英為欽差大臣,與英法聯軍進行交涉。但英法聯軍以其全權資格不夠為由將其逐出。耆英逃回北京后被咸豐帝賜死。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承家學,少有名。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授編修,充武英殿國史館協修、總纂。先后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考官,四川學政。后執教于山東濼源、湖南長沙等地書院。博學多才。書法師顏真卿,上溯周、秦、漢古篆籀及南北朝碑版,真、行書面目獨特,意趣高古;篆、隸二體渾厚古拙,自成體勢。著有《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矯正》、《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詩文集》等?!肚迨犯濉酚袀?。 清代孫承澤撰,著錄其家藏書畫和石刻以及所見他人收藏的書畫,共 8卷,成書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BR> TAG標簽耗時:0.05498099327087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