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觀年間(1107--1110年),徽宗趙佶因王著編次的《淳化閣帖》標題多誤,而且版已損裂,特出內府所藏真跡,命龍大淵等改定編次,重摹上石。字行高于《淳化閣帖》兩寸。中間標題由蔡京書寫,每卷末刻款:“大觀三年(1109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币蛱锰鍢?,故又稱太清樓帖。
大觀帖是歷代法帖。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后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摹刻精良,草書的起訖轉折、回旋進退表現得準確、婉健,鋒勢飛動,神彩射人,較《淳化閣帖》更勝一籌。此帖初拓本除皇帝賜與外另不可得,故難以流傳。宋拓本至今存世只有數本。
故宮收藏有聊城楊紹和舊藏本,存二、四、六、八、十各卷的部分帖,合裝成三冊。墨色黝黑,麻紙,宋拓每頁縱32.4厘米,橫20.7厘米。前有文徵明、祁寯藻題簽,后有孫毓文、楊紹和,崇恩、王拯、吳盡忱等題跋以及“范大澈圖書印”、“浯溪吳氏華澄閣全石”等鈐印多方。
除此之外,故宮另藏大觀帖第二、四、五卷,為李宗瀚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有第七卷,南京大學有第六卷。累經塵劫,太璞不完;墨林星鳳,唯此而已。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書畫家。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極一時之盛,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能書善畫,自創書法“瘦金體”。宋太宗(趙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然后摹刻成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賜一部,此即淳化閣法帖十卷,簡稱閣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賜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極難得,王著學識不足,采擇不精,標題多誤。淳化閣帖是第一部官刻叢帖,故稱“祖帖”。
將墨跡精細、準確地鉤摹在石版上再刻字,稱摹勒上石?!袄铡本褪强???檀净w帖時是初次,刻大觀帖是第二次,故稱“重摹”。
蔡京(1047—1126年),字元長,仙遊人。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兆跁r拜尚書左丞、進左仆射。大觀中拜太師,屢掌國政,庫儲一空。工書法,字勢豪健。古代書碑的方法之一。將要刻的文字寫在紙上,用半透明紙蒙在原作背面,用筆蘸取,朱紅顏料依字形勾出筆道輪廓,然后雙勾好的摹紙復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紙數層放在摹紙之上,以石均勻砑磨,使朱紅筆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書家的墨跡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第二至五卷收入三國鍾繇、皇象,晉王導、王洽等王氏一門書,謝安、謝萬、山濤、索靖書,南朝羊欣、王僧虔、王筠、蕭子云書,隋智果、智永,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張旭、李邕、懷素、柳公權等書。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屬山東?。┤?,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稌x書》卷八十八有傳。傳世書跡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他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后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繪畫上與沈周共創“吳門畫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
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后的“吳門畫派”和文壇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對當時和后世影響巨大。
TAG標簽耗時:0.03831696510314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