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立于湖南衡山岳麓寺,故亦稱《岳麓寺碑》,又名《岳麓山寺碑》。李邕撰并書?,F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唐開元十八年(730年)九月立。碑高270厘米,寬135厘米。行書,28行,滿行56字。額篆書“嶽麓寺碑”2行4字。碑末有“江夏黃仙鶴刻”6字。碑陰亦為李邕所書,字較碑陽略小。由于此碑曾一度嵌入壁間,故碑陰拓本甚為罕見。加之后人妄刻題名于碑陰文字之上,致使碑陰字畫損傷,故碑陰拓本佳者亦極難得。碑側刻字,有米芾等題字,又有明及清人題字、觀款。因碑石不精,漫漶過早,曾被剜刻,而未剜拓本絕少。此碑是李邕53歲時所書,款署“前陳州剌史”,比《李思訓碑》晚十年。
此名碑歷來為人稱頌。明王世貞說:“《岳麓寺碑》勝《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爛熳,隱隱殘楮斷墨間,猶足傾倒眉山、吳興也?!痹u價極高。此碑的特點:用筆方面,由于李邕博采魏晉時期鐘、王書體和北朝碑刻書法之長,所以落筆堅實,謹嚴而開合得體。在結字方面,結構寬博,向四面開放,中宮緊縮,充分體現了李邕行書奇崛多變的藝術特色。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本。其中“冥搜”之“搜”字未剜,有董月溪、張傚彬題簽,有景賢、張瑋、董月溪、郭治才、楊守敬、趙世駿、馮汝玠跋,鈐“董氏涵齋”、“月溪”、“鏡涵榭藏”等印225方。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等書著錄。李邕(687—747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薦為左拾遺。唐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為人辭烈義邁,剛正不阿。天寶元年(747年)被誣奸贓入獄,宰相李林甫令祁順、羅布奭杖殺之,年70歲。北海文章、書翰、公直、詞辨、義烈、英邁皆過人,時稱六絕。他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杰出的書法家,善正行草書,文名滿天下?!短茣酚袀?。其書善學王右軍,又得力于王獻之,行草尤為卓著。由于他天資高,并又善于吸收各家之長,故他的書法風采動人,氣宇軒昂,自成家數。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使用的年號,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BR> 篆刻的一種方式,即把印文鐫成凹狀,在紙上鈐蓋時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稱為白文。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保总馈懂嬍贰罚﹦摗懊准疑健?。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保ā度菖_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指碑上文字遭受風吹雨淋或人為破壞之后變得模糊,不可辨識。<BR> 唐開元八年(720年)刻,李邕撰并書?,F存陜西蒲城縣橋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滿布,幾不能讀。碑高265cm,寬115cm。行書,30行,行70字。銘文內容記述李思訓生平事跡。李思訓是唐朝宗室和著名畫家。此碑書法,用筆自然,瘦勁異常,且規模極大,遒勁而妍麗,歷來作為李邕作品第一而稱美于世,著錄于《金石錄》、《八瓊室金石補正》等。
李思訓(651—716年),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朝宗室。唐代書畫家。唐高宗時任揚州江都令,武后時宗室遭陷,被迫“棄官潛匿”,中宗復位后才重新為官,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工書,善青綠山水,師承隋代展子虔,并加以發展,形成意境奇偉,用筆遒勁,具有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風格,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畫史上稱其為“大李將軍”。明朝董其昌提出繪畫的南北宗論,把他列為“北宗”之祖。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以詩文名于世,工書法,兼善畫。書畫評論頗多。為明代著名文人,曾與李攀龍共主文壇,李死后獨主文壇二十余年,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復古摹擬,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后七子“,在當時影響極大。卒贈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別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錄》《書苑》《畫苑》等。<br />
楊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初習商,后潛心于歷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學,善書法,其書初學歐陽詢,后致力于顏真卿、蘇軾書風的研習,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館隨員身份赴日本,攜古碑帖達萬余種,與日本書法家交流研習,因而對日本書壇產生很大影響。歸國后,任兩湖書院地理教習及勤政學堂總教長。著有《日本訪書志》、《書學邇言》、《晦明軒稿》等書多種,尤以歷史地理和版本目錄學成就為著。孫承澤(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號北海,又號退谷,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明崇禎進士,官給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鑒別書畫,其常用鑒藏印記有“孫承澤印”、“退谷老人”、“北平孫氏硯山齋圖書”、“北海孫氏珍藏書畫印”、“長宜子孫”等。著有《庚子銷夏記》八卷,為其所藏書畫的著錄書。此書所錄以題跋為詳,間有議論與考證,鑒裁精審,評論獨到,為學者所重。另有《春明夢余錄》《天府廣記》等多種著述傳世。其常用鑒藏印記有“孫承澤印”、“退谷老人”、“北平孫氏硯山齋圖書”、“北海孫氏珍藏書畫印”、“長宜子孫”等。 清代孫承澤撰,著錄其家藏書畫和石刻以及所見他人收藏的書畫,共 8卷,成書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BR>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清學者。乾隆年進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學,收羅商周銅器及歷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種,編為《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能詩詞、古文。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承家學,少有名。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授編修,充武英殿國史館協修、總纂。先后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考官,四川學政。后執教于山東濼源、湖南長沙等地書院。博學多才。書法師顏真卿,上溯周、秦、漢古篆籀及南北朝碑版,真、行書面目獨特,意趣高古;篆、隸二體渾厚古拙,自成體勢。著有《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矯正》、《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詩文集》等?!肚迨犯濉酚袀?。TAG標簽耗時:0.03807497024536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