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華山廟碑》,四明本,是華山碑傳世四種拓本之一,因明代藏在寧波豐熙萬卷書樓,寧波古稱四明,故以地名稱之。
此本整紙裝裱一軸,未經剪裁,保存了漢碑的原形,留下了碑額兩旁的唐人題名,這是其它三種拓本所缺少的。題名者有唐大和年間(829--830年)李商卿、張嗣慶、崔知白、李德裕、崔瑨、王式等名臣,還有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王子文題記。整幅縱175厘米,橫84.8厘米。古紙斑駁,墨彩濃淡變幻。嚴可均題曰:“如輕云籠月,神骨俱存”,堪稱絕妙好辭。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學家錢大昕為編《天一閣碑目》訪寧波,天一閣主人以四明本贈錢大昕之子東壁,于是此拓自江南攜至北京。清末,此拓歸兩江總督端方,端方女兒與袁世凱之子結婚,以此作嫁妝。袁家敗落,四明本輾轉被香港人士胡惠春購得。1975年胡氏將此獻予故宮博物院。
宋歐陽修《集古錄》、洪適《隸釋》,清阮元《漢延熹西岳華山廟碑考》,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豐熙(生卒年不詳),明代鄞縣(今寧波)人,字原學,弘治中舉進士,累官至翰林學士,藏書富,室名萬卷樓。
錢大昕(1728—1804年),江蘇嘉定人,字及之,號辛楣,竹汀。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少詹事。錢氏為通儒,著述等身,有《潛研堂集》。
明代進士范欽的私人藏書處,位于今浙江寧波,是中國現存年代最古之藏書樓。范欽(1506-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嘉靖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購書,在各地做官時廣收圖書,抄錄善本。所藏多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書、明朝地方志及登科錄。其子大沖續有增藏。聚書四千余種,五萬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種。范欽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天一閣用于藏書。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閣兩層,6開間,硬山頂。上層不分間,隔以書櫥,下層分為6間。前鑿一池,稱天一池,兩側有封火山墻。清代官修的文淵、文瀾等七閣皆仿此?,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端方(1861—1911年)。姓托忒克氏,字午橋,號匋齋,滿洲正白旗人??婆e出身。40歲后在清朝政府中歷任陜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撫、湖廣總督、湖南總督、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都兼通商事務大臣。赴多國考察,主張君主立憲。1911年11月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行至姿州被新軍所殺。生平富收藏,尤以多種刻石及碑帖為最。著有《陶齋吉金錄》、《陶齋藏石記》、《陶齋藏磚記》等。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1898年,因出賣維新派謀殺慈禧太后的計劃而獲得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信任。1901年9月,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912年,袁世凱利用辛亥革命所造成的大好形勢,脅迫清帝退位,并以此為資本,纂奪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1913年6月,又通過非法手段成為中華民國總統。此后,袁世凱個人野心惡性膨脹,公然于1915年8月預謀在北京稱帝,年號洪憲。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1915年12月25日云南軍隊率先起兵討袁,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袁世凱被迫取消帝位。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一片聲討聲中死去。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稱于世,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書法字體新麗,神采秀發,自成一家。
阮元(1764—1849年),江蘇儀征人,字伯元,號蕓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善書,精研金石,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續編》《欽定全唐文》等書。有《研經室集》《積古齋鐘鼎款識》《兩浙金石志》《漢延熹西岳華山碑考》四卷等多種著述。<br />
TAG標簽耗時:0.0289371013641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