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倚坐善業泥,唐,高14厘米,寬10.5厘米,厚1.5-2.8厘米。
善業泥以黑陶制成,尖拱龕形,厚度由上至下逐漸加厚。彌勒佛高肉髻,修眉細目,大耳下垂,著袒右袈裟,倚坐于帶梯形椅背的束腰方座上,雙手持禪定印,足踏覆蓮座。左右脅侍菩薩頭戴三葉冠,佩項飾,雙手合十于胸前,披帛繞肩后下垂呈“S”形,下著裙貼體,立于蓮花座上。彌勒佛頭部上方為華蓋,華蓋兩側垂下花蔓枝葉。佛、菩薩皆帶頭光。善業泥背面有界欄,印有“大唐善業泥,壓得真如妙色身”12字陽文,豎3列,列4字。
“善業”是指個人的積善行為,佛教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積累善業,才能使自己離開邪惡,進入正道,獲得愛果,達到涅槃境界;“真如”,意為事物的真實狀況、真實性質,為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或本體;“妙色身”是指佛所具有的種種祥瑞特征。所以此類壓制而成的佛像也就被稱為“善業泥佛像”。它是將和好的泥土壓印在木?;蜚~模上,取出陰干后,再經過低溫燒造而成。善業泥像一般較小,制作簡便。唐朝的善業泥佛像是高僧玄奘從印度歸國后仿效印度作法,藉為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祈福之機,在都城長安制造的一種佛像形式。其活動以慈恩寺、西明寺、至相寺為主,得到了唐高宗的大力支持。以空間而論,此一風尚只流行于長安及其周圍地區,在距長安不遠的東都洛陽至今未見善業泥佛像蹤影;就時間而言,主要出現在永徽、顯慶年間,玄奘圓寂后,善業泥佛像的制作驟然從顛峰跌至低谷。從某種意義上說,玄奘既是善業泥佛像的始作俑者,也是終結者。玄奘崇信彌勒,期待死后上生兜率天聽彌勒說教,善業泥上的彌勒或許暗示著某種關聯。彌勒是梵語Maitreya的音譯,意譯為“慈氏”,相傳生于南天竺的婆羅門家庭,后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釋迦入滅,上生兜率天,釋迦涅槃后,他下凡華林園,開三番法會,超度世人,成道為佛,故彌勒又稱“未來佛”。善業泥,亦稱善業佛、脫佛、脫塔,是用泥、木、金屬等模具壓印泥團制成的一種小型佛像,其俗源自古代印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北方地區,唐朝時臻至鼎盛。據說他出生在南印度的卻波利村婆利大婆羅門貴族家庭。彌勒(意為慈氏)為姓,其名為阿逸多(意為無能勝)。他曾拜佛為弟子,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為未來佛,讓他住在兜率天內院中,經千千歲后再降于人世,廣傳佛法,成就佛道。兜率天是欲界的凈土,是菩薩住的地方,即修菩薩道已達最高境界而等下生人間成佛的菩薩。兜率天的一晝夜相當于人間四百年,一年相當于人間一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年。據說居住此處的菩薩徹體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經上說彌勒在此要住上四千年,相當于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然后才能下生成就佛道,接替釋迦牟尼救世。
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頂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稱肉髻。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稱。原是須彌座上梟與下梟之間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條之間縮進的部。束腰是我國傳統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樣之一。 是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 又作夾侍、挾侍、脅立。指侍立于本尊兩側的侍圣。脅侍常見的有菩薩、羅漢、弟子等。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用來纏繞身體的長幅織品。披帛纏繞方法不同,有時對鑒別時代特點有一定的幫助。 塔頂相輪上的圓盤形冠飾,多用金屬制作。
真如,也譯為“本無”、“如”、“如如”。佛教名詞。意為事物的真實狀況,真實性質,為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或本體。由于各個宗派的主張不同,對真如的解釋也有一定的差異。篆刻的一種方式,即把印文鐫成凸狀,在紙上鈐蓋時印文是紅色,因而又稱為朱文。
玄奘(約600-664年),俗名陳袆,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學者、翻譯家。他不畏艱難險阻,西行印度求法取經,歸國后又全力投入佛教典籍的翻譯事業。他的畢生活動對我國和亞洲許多國家的宗教界和學術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間國力強盛。
隋代建立,在京兆郡大興縣御肅鄉,初唐時仍存在,許多善業泥均印有至相寺之名。 上生是專指彌勒菩薩而言。據佛經記載,彌勒為釋迦牟尼弟子,修得菩薩行,生入兜率天。其裝束多為菩薩裝,表現的是彌勒以菩薩的身份身居兜率天上。主要經典為南朝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梵文Tusita的音譯,也譯成“兜率陀”,六欲天之一。此天有內、外兩院,內院是彌勒居住的凈土,普通信眾若信仰彌勒,稱誦其名號,死后便可往生(即上生)此天。TAG標簽耗時:0.0934610366821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