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角盒,高6.9厘米,長15厘米。
此盒用金成色較高,盒上以鏤雕、累絲及鑲嵌三種工藝組成不同的紋飾,共鑲翠、藍寶、紅寶、碧璽等上好的各色寶石318粒。
清代金器承襲明代金器多鑲嵌的特點并有所發展,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紋飾較明代繁縟復雜。據記載,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別市政府清查頤和園物品委員會在仁壽殿共清點出兩件與此件相同的金盒。
鏤空是瓷器的裝飾技法之一,也被稱作“鏤花”或“透雕”。它是將器物胎體上的紋樣鏤通,形成內外通透的圖案。
1.雕塑的表現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礎上,為了生動地表現物象,局部圓雕,使其脫離背景,形成鏤空。
2.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鏤花”、“鏤空”或“透雕”。將裝飾花紋雕空,形成內外通透的圖案。此技法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紋飾上廣泛使用?! ?/span>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紋”,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后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謂之累絲。立體的累絲作品制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燒毀,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span>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寶石名。據傳源于波斯語“披及札基”的諧音,所以古時又稱披耶西、碧霞璽、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電氣石”寶石。古籍記載碧璽產于緬甸,現我國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偉晶巖中均產有各色碧璽,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著名。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TAG標簽耗時:0.03059792518615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