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鏨夔龍紋扁壺,清,高20.3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口徑4厘米。
扁壺金質,八成金。體為扁圓形,圓口,直頸,扁圓腹,扁方足。頸以回紋為地,上飾三周弦紋,兩側飾夔龍耳。腹部兩面紋飾對稱,均以寶相花和夔龍為主體紋飾。壺身側面及足部亦以回紋為飾。工藝技法以鏨刻為主。
此為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金壺上鏨刻圖案使其愈顯豪華富麗。
鏨刻是金屬工藝的一種,方法是鏤鏨成地,使紋飾花樣的輪廓線凸起。鏨刻工藝早在商代即已出現。清代,鏨金工藝被較多地運用在各種金器工藝品上。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用小錘敲擊各種大小不同的金屬鏨子,在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立體裝飾效果。此種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至今依然為匠師們沿用。
家具上常用的紋飾之一,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寓意吉利深長,蘇州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在家具上,回紋主要作為邊飾,用于邊框、牙條、足端或束腰等處。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紋見于清代。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夔,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似龍,一足?!肚f子·春秋》中記載:“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辟缂y即這種獨腳龍的側面圖案。玉器上的夔紋,最早見于商、西周時期,多見于彝器上。夔紋在玉器上出現的時間很長,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藝紋飾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在戰國和漢代尤為興盛。玉器上的夔紋線條比青銅器上的柔和,陰刻線除單線外,也有雙刻線。
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 又稱“寶仙花”、“寶花花”。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似閃閃發光的寶珠,富麗華美,故名寶相花。盛行于隋唐時期,元明清時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為裝飾題材。金屬工藝的一種。即用工具剔除地紋,使紋飾輪廓線凸起。鏨金工藝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現,到清代,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金屬工藝品上。TAG標簽耗時:0.0244100093841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