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嵌松石雙耳扁方瓶,清,高25.5厘米,口徑10×8厘米。
瓶金質,八成金。方形口、足,口外飾卍字紋,器兩側飾獸耳銜環。瓶身廣泛運用累絲和鑲嵌工藝,組成玉蘭、梅花、菊花、松枝、鶴、鳥、蝶等圖案。
清代金器工藝在繼承明代多嵌飾的基礎上發展為將金與其他材料混合制作器物。
獸耳銜環也稱鋪首。采用獸面浮雕模印紋樣,裝飾在器物表面,有立體感。此種裝飾始于漢代,至清代仍然延續使用,樣式略有演變。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紋”,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后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謂之累絲。立體的累絲作品制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燒毀,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span>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TAG標簽耗時:0.0122509002685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