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英(1936—2011年),男,漢族,祖籍河北棗強縣。
1956年畢業于北京31中,同年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在陳列部銅器研究組學習青銅器的鑒別和銘文傳拓。1958年調入文物修復廠(現文??萍疾浚嬔b裱組,從事書畫的裝裱與修復工作。1997年退休后受聘繼續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書畫修復和教學工作。
故宮博物院1950年代初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廣招上海和北京的書畫裝裱高手,因其得名師真傳,所見所聞,受益匪淺,在多年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培養了良好的工作作風,70年代后逐漸成為業務骨干,承擔疑難和重要的書畫修復任務。從事本專業40余年,修復的書畫涉及唐、宋、元、明、清各代,包括新舊、古今、不同質地、不同損壞程度、不同風格、不同裝潢形式的名家書畫作品。不但為故宮修復了大量的文物書畫,也為全國許多省市的博物館、單位以及中央機關裝裱和搶救了不少重要文物。
參與的重要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有:戰國帛畫的清洗,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帛畫的揭取,新疆和山西等地出土的絹畫的修復。獨立完成許多傳世書畫的修復。
曾為北京東城老年大學、文化部老干部處、文物局等單位主辦的書畫裝裱培訓班授課。1980年出版主筆編寫的《書畫的裝裱與修復》(署名裱畫組)一書。
主要修復完成的傳世書畫:
唐馮承素臨王羲之《蘭亭序》卷
宋人《職貢圖》
唐人《百馬圖》
元吳鎮《蒼松圖》
倪瓚枯木竹石、藍瑛山水、祝枝山等人的字畫
乾隆緙絲大軸:《五福頌》、《麻姑獻壽》
文同《墨竹圖》、林良《鷹圖》、邊景昭《雙鶴圖》軸、王守仁字卷、周天球字卷(廣東)
懷素《食魚帖》(青島)
李唐《濠梁秋水》、趙孟頫字卷(天津)
郭熙《山水》軸、呂紀《花鳥》軸(河南)
王淵花鳥、盛懋的《山水》軸等(山西)
宋人《蠶織圖》(黑龍江)
宋郭熙《溪山行旅圖》(云南)
元黃公望《剡溪訪戴》軸(云南)
傅雯指畫《勝果妙音圖》(北京廣濟寺藏)
解縉字聯(中央檔案館)
近代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字畫
美國華人藏沈周山水及臺灣同胞藏張宗蒼《春山圖》待鍍件涼透,用銅絲刷蘸皂角水輕抖慢刷,將浮在表面白的霜抖掉,便顯現出金光閃閃的鍍層。馮承素,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直弘文館為招書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樂毅論》真跡,令馮摹以賜諸臣。馮又與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蘭亭序》數本,太宗以賜皇太子諸王,見于歷代記載。時評其書“筆勢精妙,蕭散樸拙?!逼渌论E不詳。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集會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陰蘭亭,修祓禊之禮。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書《蘭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書法遒媚勁健,精美絕倫,為歷代楷模。<br />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早年研習儒、釋、道經典,后往來杭州、嘉興地區,賣卜為生,以詩文書畫自娛,終生不仕。其畫以山水、墨竹著稱,為"元四家"之一。善草書,師法懷素、楊凝式,多用于題畫,獨立的書作極為罕見。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幼霞,別號云林子等,無錫(今屬江蘇?。┤?。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閣”,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長于書法,諳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學,他在詩中自述:“嗟余百歲強半過,欲借玄窗學靜禪”。到了晚年,索性賣去田宅,疏散財產,棄家遁跡,“扁舟蓑笠,往來湖泖間”,過著“不事富貴事作詩”的超然于物外的隱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參以荊浩、關仝筆法,用筆方折,創“折帶皴”寫山石,畫樹木兼師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畫風對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畫影響頗大。書法從古隸入手,又以“二王”為宗。后人把他和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為“元四家”。
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尤以習元黃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中年于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筆墨蒼勁雄渾,于疏簡粗曠的線條組合中表現高峻突兀的江南蔥郁之景。錢塘又稱武林,后人將藍瑛和從其學畫的劉度、藍孟、藍深等合稱“武林畫派”。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其歷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紀,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織法以生絲為經,熟絲為緯,先將預定的圖案紋樣以墨線勾稿,畫在經線面上,然后用幾只乃至幾十只裝有不同色緯的小梭,依照紋樣的輪廓和色彩以小梭、撥子等工具,用平戧、搭梭、長短戧、木梳戧、環緙(音刻)、摜緙、雙子母經、繞、勾邊線等多種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分段緙織,按圖稿所示與經線交織,形成“通經斷緯”??椢锉砻嬷伙@彩色的緯紋和單色的地緯,正反兩面花紋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緯織制,緯絲并不貫穿整個幅面,即花紋與素地及色與色之間呈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故名緙絲,又名刻絲、克絲、刻色等。
宋代緙絲大都摹緙名家書畫,北宋時以定州的緙絲最為有名,南宋時以淞江朱克柔的緙絲最負盛譽。明清時除緙織書畫、詩文、佛像外,還緙織袍服、屏風、靠墊等,尤以蘇州緙絲最為精美。由于緙絲工藝繁復,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自言已見滄海三次變為桑田。相傳她手指如鳥爪,能拋米為珠。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人們以麻姑與長壽并喻,并常在向女性祝壽時贈獻麻姑像,稱“麻姑獻壽”。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知州等職,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故世稱“文湖州”。工詩、詞、書、畫,蘇軾稱他為四絕。功畫墨竹,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對后世創作構思有積極影響。后學者眾多,有“湖州竹派”之稱。有《丹淵集》。<br />
林良(約1436—1487年),字以善,南海(今廣東廣州)人。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年)宮廷畫家,以花鳥畫著稱。他的生平事跡經考證,少年時曾在廣東藩司處當差,送遞奏章,并學畫于顏宗和何寅。成化年間經廣東市政使陳金推薦,進京入宮,供事仁智殿,從工部營繕所丞升到錦衣衛鎮撫,弘治七年(1494年)前去世,享年60余歲。他的花鳥畫有工筆設色和水墨寫意兩種面貌,設色花鳥受邊景昭影響,精巧清麗;水墨寫意最負盛名,淵源于宋代“院體”,更多吸取南宋簡勁放縱畫法,兼容草書用筆,遂創造出遒勁縱逸、氣勢雄健的花鳥畫新風,在宮廷花鳥畫中自樹一幟,并形成一派。
邊景昭(生卒年不詳),字文進,福建沙縣人。明宣德年間官武英殿待詔,擅畫花鳥,筆墨承南宋院體,設色沉著雅麗。其子楚芳(一作祥)承父業,占籍錦衣(世襲任職錦衣衛)。王守仁(1472—1528年),初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任兵部主事。因病告歸后于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講學,創立書院,世稱"陽明先生"。病愈后復職,正德時期因反對太監劉瑾遭廷杖,流放貴州。至劉瑾被誅,復官,封新建伯,世稱"新建先生"。官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工文章,善書法,師法王羲之。著有《王文成全書》。王守(生卒年不詳),字履約,號涵峰,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十三年(1534年)任太常寺少卿,十七年(1538年)為右僉都御史,十八年(1539年)為南京光祿寺卿,二十三年(1544年)督南京糧儲,二十七年(1548年)以僉都總理河道,同年升至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弟王寵以書法名世。兄弟二人書法皆學唐代李懷琳。 周天球(1514—1595年),字公瑕,號幼海,又號六止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諸生。少游文徵明門下,學習書法。文徵明稱贊他:“他日得吾筆者,周生也?!蹦墚嬏m,善篆古隸行楷。晚年能自辟蹊徑,吳中豐碑大碣,多出其手?! ?/span>人們為了研究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運動,引進了一個假想的圓球:它的球心就是觀測者所處位置,它的半徑無窮大,這個圓球稱作天球。地球以外的天體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人們在說明天體位置和運動的時候,可以把天體的投影看成是它們本身。地球的自轉軸無限延長,同天球球面相交于兩點,這稱作天極,即南天極和北天極。地球的赤道平面無限擴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圓稱作天赤道。有了天極和天赤道,天球就有了它自己的經線和緯線。 懷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幼而事佛,為玄奘三藏法師之門人。書法得張旭狂草之傳,又性狂逸,嗜酒,食魚、肉,每酒酣興發,以草書發之,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多變化而饒法度,故人謂懷素以狂繼顛(張旭),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的狂草書家。
李唐(約1049—1130年),字希古,河陽三城(今河南省孟縣)人。約在北宋宣和年間入宮廷宣和畫院供職;金兵陷汴梁(今河南開封)后,南渡流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以近八十的高齡入紹興畫院。其山水宗法荊浩、關仝、范寬,又加以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小斧劈皴,墨色與勾皴往往一次完成。用筆勁健,積墨深厚,畫風沉郁雄壯。晚歲遂自成一家,開啟南宋山水畫一代新風,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共創南宋“院體”,畫史并稱為“南宋四家”。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軸、《采薇圖》卷等。
趙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元之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br />
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早年似是一位職業道士,沒有正式從師學畫,靠自己苦心學習鉆研,終成一位杰出的畫家。曾為御畫院藝學,提升到“翰林待詔直長”的畫院最高地位。生卒年不詳,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其畫直到晚年不但毫無習氣,反愈精神,被譽為李成、范寬之后“獨步一時”的山水畫大師。同時,他還是一個美術理論家,由其子郭思記錄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是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BR> <BR> 呂紀(約1439—1505年),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年)宮廷畫家,官至錦衣衛千戶和指揮同知。以花鳥畫著稱,典型風格為工筆重彩畫法,源自本朝邊景昭,上溯五代黃筌,亦能工筆淡彩和水墨寫意法。所取題材,多賦予吉祥富貴寓意,形式上也追求富麗華美的審美意趣,風格是鮮明的宮廷藝術特色。筆墨表現多工寫結合,花鳥工細,背景粗健,通過對比、陪襯,有力地突出了主體禽鳥。其畫風在明代宮廷花鳥畫中影響最大。
王淵(生卒年不詳),字若水,號澹軒,浙江杭州人。他一生不仕,專擅墨筆花鳥、竹石。畫意蘊藉清潤、幽靜深秀。
盛懋,字子昭,浙江嘉興人,約活動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7年)。其家世代以畫為業,他繼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風格近董源和趙孟頫,用筆較尖峭繁細,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設色明麗,主體面貌屬董巨派系。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大癡道人。<span style="display:inline !important;float:none;background-color:#FFFFFF;color:#000000;font-family:"sans serif",tahoma,verdana,helvetica;font-size:12px;font-size-adjust:none;font-stretch:normal;font-style:normal;font-variant:normal;font-weight:normal;letter-spacing:normal;line-height:1.5;orphans:2;overflow-wrap:break-word;text-align:left;text-decoration:none;text-indent:0px;text-transform:none;-webkit-text-stroke-width:0px;white-space:normal;word-spacing:0px;">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晚號井西老人。</span>常熟(今江蘇)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監察御史院當書吏,曾入獄,后隱逸于蘇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專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趙孟頫之“古意”,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訣》。傅雯(生卒年不詳),字紫來,一字凱亭,號香嶙,別號頭凱陀,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官驍騎校。善指墨,師高其佩,清乾隆時供奉內廷。乾隆九年(1744年)奉勅為京師慈仁寺畫《勝果妙因圖》大橫幀,寫如來羅漢百余尊,備極神采。又法源寺藏其所畫《現身說法應真像》30余軸,具有古法。 亦稱“指頭畫”。即用手指和手掌蘸墨或色在紙絹上作畫,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指畫據悉始于康熙年間的高其佩,其侄孫高秉著有《指頭畫說》。乾嘉以后,兼工指畫者益見增多。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于四川省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917年與二哥善孑孑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后從曾熙、李瑞清學書畫,1941年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開學習敦煌畫之先河,這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亦曾大量臨摹各種流派,如石濤、朱耷、徐謂、陳淳及宋元諸家。其畫風多樣,人物、山水、花鳥皆能,顯示出多才多藝的藝術風范。1949年后遷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國居住,1978年定居臺北。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1919年留學法國,學習油畫、素描。1927年回國后曾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專校長。新中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父親恒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博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優游林下,為人敦厚,篤于友誼,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是吳中眾望所歸的賢達長者。
繪畫上擅長山水、花鳥,尤以山水著稱,有粗、細兩種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細筆為主;40歲以后博取諸家,著意于黃公望,風格逐漸變粗,形成粗筆風貌;60歲后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其成熟時期的山水,筆墨上既吸收了宋院體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筆致,于蒼中帶秀,剛中見柔。構圖造境方面,無論繁復或簡略,都強調山川宏闊之“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著意于樸實的“質”,于拙中藏巧。他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張宗蒼(1686—1756年),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蔗翁、太湖漁人,晚稱瘦竹,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師承清代婁東畫派的傳人黃鼎,擅畫山水。初以主簿理河工事。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南巡,以繪《吳中十六景》畫冊敬獻,稱旨,命入都祗候內廷。十九年(1754年)授戶部主事。其山水畫用筆沉著,山石多加積染,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具有蒼勁秀雅之風,深得高宗皇帝賞識,成為乾隆朝宮廷的重要畫家?!妒汅拧分洰嬜?16件。71歲時卒于故里。TAG標簽耗時:0.1145000457763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