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4間,建筑面積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并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明代紫禁城外朝之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后改稱皇極門。清代改稱太和門。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也稱之為臺座、臺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墊襯在佛座下面的方(長)形石臺。清代建筑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由枋心、找頭、箍頭三部分組成,以連接的人字形曲線為間隔,繪以龍鳳圖案,主要線路瀝粉貼金,并以青綠、紅色襯地,色彩艷麗,金碧輝煌。取“金生麗水”之義,又相對天安門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稱內金水河。
因內金水河而得名,故稱內金水橋。
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兩側或獨立有屋頂覆蓋的通道。
朝房分為東西兩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東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稱茶膳房。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面食點心的地方,又稱餑餑房。古代編年體文獻之一。記述方式以時間先后為序,以最高統治者——皇帝為中心,既記其言行動止,還兼記一朝國政大事。實錄的史料來源主要是時政記、起居注和日錄。
實錄最早產生于南朝蕭梁時期。自唐代開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詔令史官為先君撰修實錄。此后,歷代皆視實錄為必備之作。清代專設有實錄館,不僅由大臣主持纂修,還要由皇帝御審“欽定”。
官修史書機構。
宮廷文獻名,皇帝家族之譜冊,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續修一次,以帝系為統,長幼為序,存者朱書,死者墨書。宗室記于黃冊,覺羅記于紅冊,并各有滿漢文本。男女分記,各記有宗支、房次、封職、名字、生卒年月日時、母族姓氏、婚嫁時間、配偶姓氏,宗室、覺羅中人口變動情況,按上述項目每年造冊送宗人府,以便續修時載入玉牒。
編修皇族譜系的機構。
掌侍皇帝政務之起居、記言、記行的機構。清康熙九年(1670年)設,三十六年(1697年)停館,雍正元年(1723年)復設。負責記錄朝會、御殿、御門聽政、殿試、御經筵、外藩來朝、大閱、節日、出師命將、凱旋迎勞及歲勾重囚等重大事件?;实壑]陵、校獵、駐蹕園苑、巡狩方岳時,記注官皆護從。每月成滿、漢文各1冊,書明年月日及記注官姓名,次年按月排纂成冊,命名為《起居注》。檢查皇帝所交辦事情處理情況的機構。
辦理皇帝封官、賜爵等命令的機構。
記載一個朝代官署職掌制度的書。唐代時有《唐六典》,雖為六,實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體制。明清時改稱會典,仍以六部為綱。清又有會典則例與會典并行。 辦理宮中滿漢文互譯事宜的機構。
御門聽政是歷代較有作為的帝王處理政務的一種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稱早朝。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清初“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如在宮外,則依皇帝的行蹤而定。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今稱滿族)。<br />
TAG標簽耗時:0.08297991752624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