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門是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之正門,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皇極門前有東西狹長的小廣場,其西側為錫慶門,西出不遠即景運門,東側為斂禧門,東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為皇極門前的琉璃影壁――九龍壁。
皇極門北與寧壽門相對,過寧壽門為皇極殿,皇極殿后是寧壽宮,這種門殿交錯的獨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間改建寧壽宮時形成的。寧壽宮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將其前殿改建為皇極殿,原有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并在寧壽宮區最南端添建皇極門。
皇極門南向,為隨墻琉璃門3座,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3座門洞皆為券頂,上覆門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五踩單翹單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構件皆為琉璃燒制。正中門樓略高,稱正樓,兩側稍低,稱次樓。主樓與次樓的夾空處用規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構件做成略低于次樓的門樓,稱夾樓,黃琉璃瓦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拱。兩次樓的外側同樣鑲砌兩座小型門樓,稱邊樓,琉璃瓦頂內側為懸山式,外側為廡殿式。主樓、夾樓、次樓、邊樓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每座門樓兩側皆有黃琉璃垂蓮柱,并向內挑出卷草紋斗拱雀替,故皇極門亦稱“三間七樓垂花門式牌樓門”。
皇極門形制獨特,制作精美,兼有門的形式與壁的特色,恰到好處地承轉了南面九龍壁和北面寧壽門的建筑風格,堪稱紫禁城內琉璃門之冠。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寧壽宮外東側排房,南北各13座,稱北十三排和南十三排。<P>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 即正對大門或大門兩側相對獨立的墻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國建筑獨有的形式。大門內之影壁,起遮擋外人視線的作用,使之不能對院內事物一覽無遺。大門外之影壁,則有劃定范圍、指示道路的作用。宮殿建筑中的影壁,多用琉璃磚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飾,頗為華麗。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亦稱四阿頂、五脊殿。由1條正脊和4條斜脊組成四面坡,有單檐、重檐之別。重檐廡殿頂為屋頂最高等級形式。
亦稱挑山,屋面為前后兩坡,桁檁挑出兩側山墻或山柱,形成出梢,故稱為懸山。在垂花門麻葉梁頭之下有一對倒懸的短柱,柱頭向下,頭部雕飾出蓮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這種短柱稱為“垂蓮柱”。 瓷器紋飾,又稱卷葉紋或卷枝紋,宜于作各種器物的輔助紋飾。
17、18世紀傳入中國的一種裝飾花紋。俗稱西蕃蓮,如果沒有花朵,則稱為卷草。 木結構裝修構件。宋代稱角替,清代稱雀替。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外檐額枋下與柱相交處,有支撐和牽拉作用,可增強枋榫的受剪力和枋柱插接作用。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
坐落于院落的中軸線上,為第二道門,俗稱二方,又稱內門。前檐檁下不立柱,改用兩個懸而倒置的垂柱,柱頭多雕飾蓮花瓣、串珠等紋飾,因得名。柱間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繪。柱大體可分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兩種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闊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頂;一殿一卷式,則是在中柱式垂花門后接出一個卷棚頂,用立柱支撐,形成復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門為一殿一卷式。TAG標簽耗時:0.0884549617767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