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的合作已經走過三個年頭,三年來,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真誠相待,密切學術往來,努力創建交往機制,發揮各自作用,創造了良好的學術交往氣氛。
回顧歷史,北大與故宮有著深厚的淵源,而學術則是重要基礎。北大前校長、故宮博物院的創始者之一李煜瀛提出,“多延攬學者專家,為學術公開張本”,將學術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建院理念。在北大國學門“整理舊學”宗旨的引導下,北大大批學者投身故宮博物院學術事業當中,在文物及檔案文獻的清點、整理和刊布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果。北大學者不僅促進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立和學術基礎的形成,同時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為北大學人開辟了學術研究的廣闊舞臺,形成了故宮建院初期名流治院、治學,成果斐然的盛況,在近現代歷史和學術史上寫下意義深遠的一頁。
2019年,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跨越百年,再度攜手合作。雙方以學術為基石,開展全方位合作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雙方互邀知名專家學者就故宮學、清代宮廷史、歷史學、古書畫等重點領域開設講壇,專家就各自研究領域論道爭鳴,激蕩思想,取得良好反響;同時又建立互訪機制,文研院的邀訪學者多次對故宮進行了考察,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建設等問題展開討論,打破了以往的學科認知壁壘,促進彼此間的了解共識。疫情期間,在活動開展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雙方的合作交流仍全力推進。2020年春季學期,故宮與北大合作開設文研課程,故宮專家將故宮特色學術研究引入課堂,實現故宮學術進北大。在北大與故宮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的學術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并逐漸邁上新的層次。
在北京大學開設文研課程
2020年春季學期,經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努力,故宮研究院在北京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兩門“文研課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與鑒藏”和“明清宮廷建筑與宮殿陳設”,邀請故宮博物院知名專家,圍繞故宮特色研究展開教學,實現故宮學術進北大?!爸袊糯鷷嬭b定與鑒藏”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連起、副院長趙國英、副研究館員段瑩主講。該課程圍繞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與鑒藏進行講授,以徐邦達先生《古書畫鑒定概論》等著作為教材,講解古書畫鑒定與鑒藏的范疇和基本方法,重點圍繞故宮博物院藏品,對古書畫名家名作進行個案分析鑒賞與講解?!懊髑鍖m廷建筑與宮殿陳設”由王子林、張淑嫻、李燮平三位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主講,通過對明清紫禁城建筑、裝修、陳設三個部分的解讀,梳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內涵,挖掘其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為學生繼續深造和選題研究提供了資料和方向。
文研課程海報
文研課程海報
2021年秋季學期研究館員王子林、張淑嫻繼“明清宮廷建筑與宮殿陳設”之后開設“故宮宮廷原狀與宮廷文化”課程,圍繞“紫禁城的歷史沿革”、“明清宮廷建筑內檐裝修”、“明清宮殿陳設與陳設思想”等專題,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系統而全面的講授古代宮城的起源、發展與演變以及明清宮殿建筑的規劃、裝修與陳設,采取課堂教學和故宮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一座完整而真實的故宮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課程內容充實精彩,宣傳了故宮文化,使學生們重新認識了故宮,深受學生廣泛好評,被稱為“向往的課堂”之一。正如一位學生所言:“這學期我非常有幸地選上了《故宮宮廷原狀與宮廷文化》這門寶藏課程,周五下午的兩小時也成為了每周最期待最快樂的時光。王子林和張淑嫻兩位老師專業而不失有趣的講解,將故宮的歷史變遷、宮廷文化、內檐裝修、建筑特色等悉數呈現于我們眼前。作為理工院系的學生,此前我對故宮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一些影視作品中,而經過了這一學期的學習,我開始慢慢感受了紫禁城的厚重和魅力——大到一殿一宮,小到一磚一瓦,都來自精心的設計和深厚的底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實地參訪活動,能有機會進入故宮博物院實地參訪學習,近距離感受故宮之美,還有兩位老師全程為我們講解答疑,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珍貴體驗?!?
“故宮宮廷原狀與宮廷文化”師生在太和殿前合影
雙方合作開展系列學術講座
2021年,為深化落實北大故宮的學術合作,雙方分別開展系列講座,在故宮推出“北京大學系列學術講座”8講,在北大推出“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8講,邀請北大故宮名家,圍繞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典藏、宮廷史、文化藝術史等議題展開演講。北大與故宮的專家學者圍繞各自領域展開精彩演講,將最新研究成果呈現給學界,帶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首場由王旭東院長“敦煌和故宮——中華文化包容互鑒的結晶”講座隆重開啟。講座對敦煌和故宮兩地的產生和發展簡史分別做了介紹,揭示敦煌和故宮的形成與保護歷程對今人的啟示。鄭欣淼“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講座回顧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故宮人典守中華國寶、承載中國知識分子文化使命的貢獻。肖燕翼“古代畫仿代者的揭示”講座以數種鑒定案例的再研究,強調書畫鑒定任重道遠。朱誠如“光緒帝死因研究”講座進一步還原歷史現場,對“光緒之死”疑案進行討論。單霽翔“文化忠實守望者,再談文化遺產保護路徑”講座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并著重介紹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的保護開放工作。趙國英“傳承與疏離——論董其昌與王鑒畫風演變的關系”講座分析王鑒與董其昌在藝術方面的關系,剖析清初“四王”融南北宗畫法為一體的風格類型的成因。任萬平“龍鳳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典禮”講座結合史籍與文物,呈現出清代皇帝大婚典禮儀制和盛況。王素“故宮文獻學的價值與意”講座對古代宮廷和近現代故宮的文獻收藏及對學術研究的意義作一介紹。
王旭東院長演講
“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海報
在“北京大學系列學術講座”中,李開元“荊軻刺秦王:《史記》中的口述史學”講座對荊軻刺秦事件在史籍中的文學性和口述性做了闡釋。陳蘇鎮“兩漢魏晉的宮禁格局與宮廷政治”講座梳理四朝政治與宮禁格局之間的關系,還原兩漢魏晉的宮廷制度。鄧小南“宮墻之內:宋代的尚書內省”講座關注宋代尚書內省,探討該機構的女性宮官在政務文書運行中的實際作用。彭鋒“《華山圖》與現象學”講座從王履《華山圖序》出發,探討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朱玉麒“從燕然山到大成殿——西北邊疆平定的紀功碑”講座梳理了漢唐至清代紀功碑的銘刻背景、存世情況及制度變遷。李凇“形式的深意:再讀《重屏會棋圖》”講座結合圖像與史實,探討《重屏會棋圖》繪畫形式下隱藏的深意。張鳴“腹有詩書氣自華:宋代詩詞自然書寫的‘書卷氣’”講座結合宋代重視讀書的文化背景和士大夫的文化修養,分析由書本知識帶來的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藝術氣質。陸揚“清流文化中的唐五代藝術世界”講座結合傳世文物,介紹了何為清流文化,及其在唐中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鄧小南教授演講
系列講座涉及學科領域方向包括博物館學、古文獻學、古書畫、宋代文學、清宮典儀、古代藝術史等,在雙方合作的框架基礎上,立足學科特色與學術前沿,開放與分享研究新視野、新成果、新方法,增進高校學科與博物館領域間的互通互鑒,進一步開啟北大故宮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
與北京大學國際暑期學院開設課程
2021年7月,故宮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國際暑期學院推出“北大-故宮聯合海外講壇”和參訪交流活動。通過梳理紫禁城由皇宮變為博物館的歷史脈絡,全面介紹了故宮博物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交流活動通過在線直播形式面向海內外觀眾以及北京大學國際暑期學院平臺學生開放,把“北大-故宮課堂”開到世界各個角落,讓來自全球熱愛中文、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友人和具備全球視野的國際學子及海外觀眾有機會領略故宮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好地了解故宮,認識故宮,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講壇共計3場。徐婉玲研究館員“紫禁城:從皇宮到博物院”課程用精彩的圖片,詳實的講述,娓娓介紹了紫禁城在過去百余年間,是如何由神秘的皇宮轉變為面向普通大眾的博物院。故宮、故宮文物、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國故事里最生動而有分量的一個章節。
徐斌副研究館員“紫禁城建筑之旅”課程,基于故宮博物院的考古、文獻、文物、古建材料等各個方面的詳實資料,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室內裝飾等方面,全面揭示了故宮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建筑魅力。
高飛研究館員“故宮的文物修復”課程,帶領學生回到千百年前的中國,了解古老的青銅文化,展示多個文物修復案例,分享作為一線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心得與體驗。
課程海報
2019-2022年,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的合作始終圍繞學術交流展開,取得良好成效。未來,故宮博物院將與北京大學進一步深化交流,以學科體系建設為指針,以重點項目課題為依托,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基石,雙方本著平等、互惠、互鑒的原則,利用現有平臺,建立多學科、跨學科協同研究機制,發掘優勢資源潛能,探討學術合作模式創新。推進雙方優勢資源和現有研究基礎的互惠互補,集合雙方學術力量,參與重點項目攻關。加速建成文物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文物工作的科技水平。探索展覽、高水平學術會議的舉辦,提高國際學術影響力。共同擔負起堅定文化自信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擔當,展現中華文化的歷史魅力和時代風采。